中美商業關係:前方是否有驚濤駭浪?

美國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和中國領導人習近平今年秋天在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Ministerial Meeting)上進行了會談。會談期間,美國企業在中國的商品銷售達到了新高,這個事實可以讓這些企業從中得到些許安慰。

事實上,美國企業在今年9月份向中國出口了價值93.2億美元的商品,是2004年9月份對中出口額的3倍有多。2004年9月記錄的美國對中出口額為28.2億美元。2014年,在美中貿易委員會(U.S.-China Business Council,USCBC)所調查的美國公司中,83%的公司稱其在中國的業務處於盈利狀態,而且其中3/4的公司在中國的營收增加。只有15%的公司稱其營收下滑。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美國公司對他們在這個國家的發展前景的樂觀程度似乎有所下滑。美中貿易委員會最近的民意測驗顯示,儘管多數美國公司仍然認為中國是其全球五大市場之一,但在過去4年裡,在美國公司如何看待他們在中國的發展前景方面,樂觀程度下滑了30%,從“非常樂觀”向“比較樂觀”方向發展。儘管中國未來的經驗發展潛力巨大,但在影響力較大的美中貿易委員會所調查的公司中,只有半數公司現在計畫在未來12個月裡增加資源投入,這個數字相比3年前下滑了近75%。三年前,幾乎所有公司都表示會增加資源投入。

為什麼大家的熱情程度降低?除了成本增加和國外競爭加劇——來自東南亞和其他地方的業務飛速發展——的因素外,美國公司表示,中國新政府當前正在進行新一輪的改革,大家對政府的政策方向廣泛存在不安感。美中貿易委員會副會長歐玉琳(Erin Ennis)表示,美國公司“尤其擔心中國所存在的眾多不確定性。”這種擔心包括了以下方面:

——中國公司日漸崛起,生產力逐漸得到提高,在中國範圍內所帶來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

——中國對智慧財產權(IPR)的保護力度參差不齊;

——當地對外商投資的限制;

——中國工業領域的生產力過剩;以及

——中國法律的執法力度參差不齊

洛杉磯MSK律師事務所(Mitchell Silberberg & Knupp)國際貿易律師蘇珊·科恩·羅斯(Susan Kohn Ross)指出,在她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客戶中,大家主要擔心的問題包括有中國政府會偏向於國內產業、官僚腐敗、以及智慧財產權保護。

沃頓商學院市場行銷學教授張忠(Z. John Zhang)表示,美中貿易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出,在中國當前的政治週期內,美國和其他外國公司對不確定性存在不安的情緒。他指出,早期中國政府竭力歡迎外資企業,但現在政治鐘擺已經“擺向了另一邊”。“(美國和其他外資)公司(現在)的利潤都相當高,但他們感覺自己並沒有此前那麼受歡迎。這並不一定是指他們是中國政府的靶子,”張忠補充說,“他們只是感覺不到早年所得到的那種熱情”,當時中國政府曾迫切希望能夠吸引外商投資。

不過張忠也指出,美國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時,他們早已經接受了部分程度的不確定性。他說,“如果你經歷了繁榮時期,”也接受了繁榮所帶來的不確定性,“那麼你也可以經歷蕭條時期。在我們目前所處的階段裡,鐘擺已經擺向了另一邊。”

抑制國外競爭

對眾多美國公司而言,尤其讓人感到麻煩和不安的是中國對其2008年頒佈的《反壟斷法》的執法情況。該項法律名義上是為了推動競爭。中國是否正使用該法來實現本質上的保護主義和反競爭呢?

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對《反壟斷法》的執法力度加強,這點也許會違反世貿組織(WTO)的規定。儘管中國明確表示其《反壟斷法》旨在鼓勵競爭,實現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時的承諾,但美國商會的報告警告稱:“如果中國在反壟斷法的執行過程中違反其作為世貿組織成員國應承擔的義務,那麼將可能違反世貿組織法律,儘管該法假借競爭法的名義來加以強制性執行。”

在一封信中,美國商會大中華區高級主任王傑(Jeremie Waterman)和美國商會全球監管合作中心(Center for Global Regulatory Cooperation)副主任肖恩·希瑟(Sean Heather)指出:“反壟斷法的執行為中國提供了巨大的機遇,通過推動競爭、削弱經濟中的壟斷和寡頭現象、提高消費者福祉、增加消費者的選擇、拉動消費、以及刺激市場驅動型的創新等來加速其經濟轉型。簡而言之,反壟斷法可以刺激中國經濟進入新一輪的蓬勃發展,並且提高中國經濟方方面面的效率——這種結果對美中關係也會帶來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王傑和希瑟也指出,中國反壟斷法的執行尚未達到理想的效果。在進一步的報告《中國競爭法執行中的利益之爭》(Competing Interests in China’s Competition Law Enforcement)中,美國商會提出:“常常會出現反壟斷法的補救舉措,旨在推動中國的行業政策和增強中國企業獲勝的可能性。”中國的反壟斷法執法部門——包括了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NDRC)、中華人民共和國商務部(MOFCOM)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SAIC)——對優質分析的利用不足。該報告指出,中國商務部制訂了反壟斷法的補救措施,導致中國國內外的市場集中度增強,同時“通過談判來為國內消費者/許可降低商品和智慧財產權的價格,”在某些情況下是為了保護知名的中國國內品牌。

美中貿易委員會的傅強恩(John Frisbie)從自己的角度質疑中國政府是否利用反壟斷法來迫使美國企業降低價格,而不是為了讓市場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儘管後者是中國新一輪經濟改革所設定的目標之一。傅強恩說:“答案目前尚且不是非常明確,但至少截止目前,在一些案例中,美中貿易委員會有理由存在這些方面的擔憂。”

美中貿易委員會今年針對公司所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86%的被調查者表示,他們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擔心反壟斷法的執法方式。外國公司感覺自己被不恰當地當做了反壟斷法的重點對象,而中國國內媒體的報導也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觀點。中國國內媒體報導重點強調與外資企業相關的調查,而對那些針對中國公司的調查報導甚少。美國公司中廣泛存在的擔心不僅僅包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歧視,還有流程和監管缺乏應有的透明度、合併審查時間長,以及確定補救方法和罰款的流程。

一些被指控違反反壟斷法的外資公司受到壓力,被迫承認自己的罪行,儘管事實上他們未被允許查看指控自己的證據,或者是針對證據做出回應。美國企業代表們甚至都未被告知他們為什麼被調查,或者進行調查是基於什麼原因。他們只是接到通知,如果與中國政府部門合作,那麼處罰將可以減少。據稱,進行“拂曉突擊”的執法官員們有時甚至不願等待哪怕很短的時間,讓公司能夠找律師來代表自己處理相關問題。

關於反壟斷法,沃頓商學院的張忠表示,外資公司肯定會牢記“中國政府使用這種新工具並不是真正為了打擊壟斷”,因為許多中國國營企業本身從定義上來說就是市場壟斷者。“如果我是政府官員,我會首先在外資企業上下刀子。”例如,許多報告提出,進口汽車配件對於眾多中國買家來說價格過於高昂。

模糊的邊界線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趙敏淵(Minyuan Zhao,音譯)就存在爭議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許多人認為智慧財產權保護的執行是法律問題。中國通過逆向工程或草根運動來複製跨國企業的種種產品——也就是中文的山寨——並因此而聞名,這並不是什麼新聞。但當中國開始將‘自主創新’列入五年計劃中時,模仿和學習的界線變得非常模糊。許多跨國公司感覺非常受挫。但我同時也看到一些公司學習如何與中國公司進行合作,利用他們的互補性資源在中國創造價值。他們知道,追著中國人提要求並不會帶來什麼成本效益。”

趙敏淵補充表示,美國政府追著中國政府要求其加強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這是一種無用功。“法律制訂得相當不錯。法律系統也已經得到大幅的改善,”她說,“法院系統存在問題,但與數年前相比,現在已經有了很大的提高。不過,當政府將自主創新納入章程之中,如果跨國公司希望能夠參與到這個市場的增長中去,那麼法律戰將不能給他們帶來幫助。”

趙敏淵解釋說,儘管擔心智慧財產權的剽竊問題,但從大型引擎到商用飛機,無數美國跨國企業已經在中國站穩腳跟——不僅僅將他們的技術交給中國人,同時也與中國公司攜手創造價值。例如,IBM公司最近在北京建立了其動力系統Linux中心(Power Systems Linux Center)。趙敏淵說,中國人因為能參與其中而感到非常興奮,而且對本地人來說,其中存在巨大的學習機會。“但與此同時,IBM公司正在培養自己的這種生態系統,”她說,而且這家美國公司最終將從中收穫到好處,其中包括使用中國龐大的人才庫來為IBM動力系統開發輔助應用,同時也能覆蓋中國龐大的顧客群。

需要雙邊投資

眾多美國公司希望中美兩國之間雙邊投資協定(BIT)的簽訂能夠為兩個國家的外商投資管道制訂規則,從而帶來説明。美國最近與42個國家簽訂了雙邊投資協定,但其中並不包括中國。美中貿易委員會的歐玉琳指出,如果中國新的領導人在推行以市場為基礎的改革上取得重大進展,並且在能帶來“強大結果”的美中雙邊投資協定上有所推進,那麼兩個國家都將從中大有收穫。

由於缺乏雙邊投資協定,美國公司不得參與中國的許多行業,而且在部分領域內,中國法律要求美國公司必須與中國國內公司進行合作。歐玉琳表示,成功的雙邊投資協定將會為美國公司提供進入中國的重要途徑,消除中國政府給外資公司所設定的眾多限制,並且給予投資中國的美國公司更強有力的保護,由此讓中美兩國的公司能夠公平進行競爭。

能否成功簽訂此雙邊投資協定,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政府願意向外資企業開放的行業和領域的數量與範圍。中國在2013年已經同意採用“負面清單”制度,雙邊投資協定的條款將適用於所有行業,那些明確排除在新協定覆蓋範圍之外的行業除外。這是一項重大的舉動。這種方法與中國傳統的投資審批框架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傳統的審批框架限制外國公司參與中國100餘個行業和領域,所基於的是“肯定列表”。

雙刃劍

對在中國開展業務的美國公司而言,擔憂之一就是該國的行業生產能力過剩問題。趙敏淵指出,這種能力過剩存在一些歷史性的原因。她說,例如,“每座小城市都希望能夠建立自己的生物科技中心。這點是很荒謬的。對於存在規模效應的行業而言,例如鋼鐵和玻璃行業,你會看到其中存在這種地區性的競爭。所有的當地政府都提供補貼,以扶植本地的生產,從而他們可以降低自身的成本,佔領一定的市場份額。結果就是被迫向這些企業提供貸款的國營銀行累積的壞賬越來越多,從鋼鐵到玻璃、太陽能板、以及風力發電設備等市場的價格暴跌。許多人認為對中國經濟的硬著陸來說,這是一種潛在的風險。”但趙敏淵也表示,並非所有外國公司都受到了這個問題的影響。事實上,一些公司還從中受益。“如果你是汽車公司,那麼市場內充斥著鋼鐵這種情況就相當不錯。但美國的鋼鐵行業正在說服美國政府提高關稅和設置其他貿易壁壘,因為進口的廉價中國鋼鐵讓他們感到很受挫。生產能力過剩的問題對中國經濟的破壞力度要強於對跨國公司的傷害。”

趙敏淵所擔心的是當美國公司說服美國政府來提高貿易壁壘,“那麼你將看到來自中國的反衝力,而且貿易戰會升級。對於任何生產能力過剩的經濟來說,這是你最不想看到的事情……在鋼鐵行業,美國正在譴責中國進行傾銷,而中國正在譴責美國為鋼鐵行業提供補貼。整個一團糟。”

押寶中國的未來

儘管美國公司就中國市場的不確定性存在種種擔憂,但沒有哪家大型的跨國公司可以承受住退出該國市場所帶來的影響。對此經濟學家和貿易群體都表示贊同。“中國市場相當龐大,”張忠表示,儘管最近發展速度放緩,但相比歐洲和拉丁美洲等其他重要的市場而言,“這個市場在飛速發展。” 他指出,公司不應將關注重點放在根據中國當前的政治週期進行調整所帶來的挑戰上,而是應該繼續重點關注長期的發展潛力。

他表示,多數美國公司可能會聽從這點建議。這也就是說難以想像非中國公司會局限於當前的政治不穩定性而不放眼未來。張忠斷定,在未來數年裡,中國肯定會繼續發展,而且將會有許多中國公司願意購買美國公司所提供的商品。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中美商業關係:前方是否有驚濤駭浪?."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7 一月, 2015]. Web. [27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044/>

APA

中美商業關係:前方是否有驚濤駭浪?.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5, 一月 07).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044/

Chicago

"中美商業關係:前方是否有驚濤駭浪?"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一月 07, 2015].
Accessed [April 27,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044/]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