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洲世紀的來臨:對中國和印度的反思

 

二十世紀時,中國和印度在多數人眼中是人口巨人和經濟矮人。這兩個國家的人口占全世界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在為解決溫飽問題和邁入工業時代而苦苦奮鬥。這個奮鬥過程非常漫長,如今中印仍在致力於脫貧和解決工業化帶來的內在問題。


 


展望快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美國和歐洲明白未來的挑戰不是發達工業國如何幫助亞洲大國脫貧,而是中印兩國是否以及何時將成為全球經濟舞臺上的大鱷。中國現在已經被廣泛喻為“世界的加工廠”,而印度也成為高科技外包業務的熱點地區,其軟體發展、電話服務中心和醫療影像的數位傳輸發展迅速。這種數位傳輸是指由成本較低的印度放射科醫師對醫療影像進行分析,然後再將分析結果傳送回歐美的醫院。


 


詹瑞姆·若邁什集結早前出版的專欄,寫成《解讀中印:對中國和印度的思考》(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印度研究出版社)。書中提出的主要論點之一是:從許多方面來看,中印的崛起都並非新現象,而是重振雄風。他在書中寫道,18世紀初,“中國和印度在全球佔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而且這種主導地位並非僅指人口。”此前,他列出表格以百分比為單位對基於購買力平價的全球收入分配做了比較。該圖表將世界劃分為中國、印度、歐洲、美國、日本與俄羅斯,比較各國在170018201890195219781995年的收入,其資料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1998年出版的《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China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該圖表顯示,1700年中國收入占全球總收入的23.1%,印度占22.6%,此後兩國收入迅速減少,直至1978年到1995年,中國從5.0%躍升至10.0%,印度則由3.4%上漲至4.6%。若邁什書中的多篇文章都提及中印兩國如何取得經濟進步,並從亞洲內部和全球的角度對許多因素進行剖析,尤其是亞洲與美國的發展將對對方產生何種影響。


 


若邁什目前是印度上院聯邦院(Rajva Sabha)安德拉邦省(Andhra Pradesh)議員,兼任國大黨經濟事務局秘書長,他曾在政府內外任職多年。其父親在博維(Powai)的印度技術學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土木工程,若邁什本人也在印度技術學院完成了機械工程的本科學業,並於1975年前往美國,在匹茲堡的卡內基梅隆大學(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獲得公共管理理學碩士,之後又在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修讀博士課程,但於1978年輟學加入世界銀行任職。


 


本書的優點之一在於:若邁什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既對兩國各自的國內利益表示適度的關注,同時也對國際政治經濟規則的微小差異進行了細緻深入的探討。但無論是從國內還是國際角度,他都對過於彰顯國家自我身份的做法嗤之以鼻。若邁什曾在名為“請停止太空競賽”(No Space Race Please)的文章中對中印之間可能出現的太空競賽提出批評,而他所有以上觀點在此書中也顯露無遺。


 


他寫道,“目睹中國近年來獲得的偉大成就,印度感覺到肩頭沉重的壓力。我們已宣佈於2006/07年將無人駕駛的太空飛船送上月球,印度總理更是野心勃勃地表示,十年後將把一個印度人送上月球。這種“我也行”的競賽將會帶來毀滅性的後果,根本沒有必要對我們自己的太空項目採取防禦的態度。印度已經在技術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這些成果對各個領域的發展也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我們需要維持和拓展這些成就,而不是在盲目追求民族自豪感和優越地位的過程中讓它們逐漸消失殆盡。


“為何他們行而我們不行?”這個問題貫穿全書。而若邁什在該問題上的態度仍舊直言不諱。在名為“異床同夢”的文章中,他一針見血地指出:“[與印度相比],中國取得令人驚異的發展並不奇怪。中國堅持走務實的路線,正如鄧小平的名言所說:不管白貓還是黑貓,抓到老鼠的就是好貓。中國沒有印度過於嚴苛的勞動法令,譬如印度對小型行業的限制。它的財政政策不會抑制紡織品或製造業的發展。它的投資力度更大,出口(進口)也更加活躍……”。


 


尼赫魯(Nehru)曾潛心打造帶有強烈社會主義色彩的混合經濟,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Indira Ghandi)上臺後更加不遺餘力地推行該政策,但若邁什在所有著作中的論述都反映出國大黨已經偏離這個基本方針。顯然,若邁什與現任印度總理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屬於相同陣營。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辛格在納拉辛哈·拉奧(Narasimha Rao)政府擔任財政部長,他推行經濟自由化政策,促進印度市場對外開放。若邁什認為經濟改革正在進程中,但速度尚有待提高。


 


若邁什曾發表專欄文章“藍領、白領:美國失業率居高不下引發對中印崛起的擔憂”,重點論述美印貿易問題。他在該文中也再次重申經濟自由化的論點。


 


若邁什寫道,“印度也開始招致激烈的爭論,或許不如對中國的指責那樣猛烈,但也開始成為攻擊對象。越來越多的美國人擔心‘藍領’製造業工作流向中國,而‘白領’服務業工作則被印度奪走。”他引用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報告駁斥說,“研究結果顯示,將勞工成本為1美元的業務外包總共可賺1.451.47美元的收益,其中美國可獨享1.121.14美元,而接受外包業務的印度等國平均只能獲得33美分。”


 


面對指責若邁什並沒有退縮,相反他提出忠告說,印度需要進一步開放與美國之間的進出口貿易,印度公司應該收購美國製造業的破產企業,並對其進行改造更新,汽車零部件、紡織品和工程公司都存在這種機會。他指出,投資美國經濟,創造或挽救就業機會,或許可以平衡和減輕美國人對業務外包造成就業機會流失的擔憂。


 


目標讀者在國內還是海外?


 


雖然若邁什的書針砭時事,意義重大,但其格式卻給讀者製造了巨大的閱讀障礙,尤其是那些對印度歷史和文化不甚瞭解的讀者。印度研究出版社在美國和英國均有分銷商,但這本書卻似乎更像是為印度本國讀者而著。譬如,若邁什想當然地認為,讀者應該知道潘迪提吉(Panditiji)是對印度首任總理賈瓦哈代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的愛稱。只提到“1962年”人們就能聯想到同年發生的中印戰爭;而全球讀者都應該熟悉IFSNRI分別是印度外國投資促進委員會和非印度常駐居民的縮寫。本書若要在海外市場暢銷,最起碼應提供辭彙表。


 


該書存在的問題還包括,書中收集的文章最初是以報紙專欄的形式出版,主要來自《帕斯卡日報》(Dainik Bhaskar)、《電訊報》(The Telegraph)和《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等三大報紙,因此在集結成書時格式並未做任何調整,致使“最近”、“上周“或“下月”等詞無上下文可考。每篇文章甚至沒有出版日期,讓讀者很難聯想到文中內容的前後背景和發生的年代順序。此外,文章中還有許多反復出現的觀點、形象、統計數字和人物角色:人物角色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鄭和,他信仰穆斯林,是個太監,擔任艦隊司令,曾在15世紀初率領中國艦隊抵達印度的馬拉巴海岸(Malabar Coast of India)(有人認為他還先于哥倫布抵達美洲大陸)。對鄭和的前兩處注解尚還有意義,後兩處就不過只是贅述罷了。


 


亞洲經歷著迅速的經濟文化變遷,其發展歷史豐富而生動;若邁什的觀點和思維細緻入微,新鮮有趣,值得更多的讀者仔細閱讀;但讀者也希望讀到編輯更加簡潔、重點更加突出的版本。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亞洲世紀的來臨:對中國和印度的反思."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3 八月, 2005]. Web. [27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436/>

APA

亞洲世紀的來臨:對中國和印度的反思.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05, 八月 23).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436/

Chicago

"亞洲世紀的來臨:對中國和印度的反思"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八月 23, 2005].
Accessed [April 27,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436/]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