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世纪的来临:对中国和印度的反思

 

二十世纪时,中国和印度在多数人眼中是人口巨人和经济矮人。这两个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一,都在为解决温饱问题和迈入工业时代而苦苦奋斗。这个奋斗过程非常漫长,如今中印仍在致力于脱贫和解决工业化带来的内在问题。


 


展望快速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美国和欧洲明白未来的挑战不是发达工业国如何帮助亚洲大国脱贫,而是中印两国是否以及何时将成为全球经济舞台上的大鳄。中国现在已经被广泛喻为“世界的加工厂”,而印度也成为高科技外包业务的热点地区,其软件开发、电话服务中心和医疗影像的数字传输发展迅速。这种数字传输是指由成本较低的印度放射科医师对医疗影像进行分析,然后再将分析结果传送回欧美的医院。


 


詹瑞姆·若迈什集结早前出版的专栏,写成《解读中印:对中国和印度的思考》(Making Sense of Chindia: Reflections on China and India)(印度研究出版社)。书中提出的主要论点之一是:从许多方面来看,中印的崛起都并非新现象,而是重振雄风。他在书中写道,18世纪初,“中国和印度在全球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而且这种主导地位并非仅指人口。”此前,他列出表格以百分比为单位对基于购买力平价的全球收入分配做了比较。该图表将世界划分为中国、印度、欧洲、美国、日本与俄罗斯,比较各国在170018201890195219781995年的收入,其数据来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199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China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the Long Run)。


 


该图表显示,1700年中国收入占全球总收入的23.1%,印度占22.6%,此后两国收入迅速减少,直至1978年到1995年,中国从5.0%跃升至10.0%,印度则由3.4%上涨至4.6%。若迈什书中的多篇文章都提及中印两国如何取得经济进步,并从亚洲内部和全球的角度对许多因素进行剖析,尤其是亚洲与美国的发展将对对方产生何种影响。


 


若迈什目前是印度上院联邦院(Rajva Sabha)安得拉邦省(Andhra Pradesh)议员,兼任国大党经济事务局秘书长,他曾在政府内外任职多年。其父亲在博维(Powai)的印度技术学院(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教授土木工程,若迈什本人也在印度技术学院完成了机械工程的本科学业,并于1975年前往美国,在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 University)获得公共管理理学硕士,之后又在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修读博士课程,但于1978年辍学加入世界银行任职。


 


本书的优点之一在于:若迈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既对两国各自的国内利益表示适度的关注,同时也对国际政治经济规则的微小差异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但无论是从国内还是国际角度,他都对过于彰显国家自我身份的做法嗤之以鼻。若迈什曾在名为“请停止太空竞赛”(No Space Race Please)的文章中对中印之间可能出现的太空竞赛提出批评,而他所有以上观点在此书中也显露无遗。


 


他写道,“目睹中国近年来获得的伟大成就,印度感觉到肩头沉重的压力。我们已宣布于2006/07年将无人驾驶的太空飞船送上月球,印度总理更是野心勃勃地表示,十年后将把一个印度人送上月球。这种“我也行”的竞赛将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根本没有必要对我们自己的太空项目采取防御的态度。印度已经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这些成果对各个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我们需要维持和拓展这些成就,而不是在盲目追求民族自豪感和优越地位的过程中让它们逐渐消失殆尽。


“为何他们行而我们不行?”这个问题贯穿全书。而若迈什在该问题上的态度仍旧直言不讳。在名为“异床同梦”的文章中,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与印度相比],中国取得令人惊异的发展并不奇怪。中国坚持走务实的路线,正如邓小平的名言所说:不管白猫还是黑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中国没有印度过于严苛的劳动法令,譬如印度对小型行业的限制。它的财政政策不会抑制纺织品或制造业的发展。它的投资力度更大,出口(进口)也更加活跃……”。


 


尼赫鲁(Nehru)曾潜心打造带有强烈社会主义色彩的混合经济,他的女儿英迪拉·甘地(Indira Ghandi)上台后更加不遗余力地推行该政策,但若迈什在所有著作中的论述都反映出国大党已经偏离这个基本方针。显然,若迈什与现任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Manmohan Singh)属于相同阵营。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辛格在纳拉辛哈·拉奥(Narasimha Rao)政府担任财政部长,他推行经济自由化政策,促进印度市场对外开放。若迈什认为经济改革正在进程中,但速度尚有待提高。


 


若迈什曾发表专栏文章“蓝领、白领: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引发对中印崛起的担忧”,重点论述美印贸易问题。他在该文中也再次重申经济自由化的论点。


 


若迈什写道,“印度也开始招致激烈的争论,或许不如对中国的指责那样猛烈,但也开始成为攻击对象。越来越多的美国人担心‘蓝领’制造业工作流向中国,而‘白领’服务业工作则被印度夺走。”他引用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的报告驳斥说,“研究结果显示,将劳工成本为1美元的业务外包总共可赚1.451.47美元的收益,其中美国可独享1.121.14美元,而接受外包业务的印度等国平均只能获得33美分。”


 


面对指责若迈什并没有退缩,相反他提出忠告说,印度需要进一步开放与美国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印度公司应该收购美国制造业的破产企业,并对其进行改造更新,汽车零部件、纺织品和工程公司都存在这种机会。他指出,投资美国经济,创造或挽救就业机会,或许可以平衡和减轻美国人对业务外包造成就业机会流失的担忧。


 


目标读者在国内还是海外?


 


虽然若迈什的书针砭时事,意义重大,但其格式却给读者制造了巨大的阅读障碍,尤其是那些对印度历史和文化不甚了解的读者。印度研究出版社在美国和英国均有分销商,但这本书却似乎更像是为印度本国读者而著。譬如,若迈什想当然地认为,读者应该知道潘迪提吉(Panditiji)是对印度首任总理贾瓦哈代尔·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的爱称。只提到“1962年”人们就能联想到同年发生的中印战争;而全球读者都应该熟悉IFSNRI分别是印度外国投资促进委员会和非印度常驻居民的缩写。本书若要在海外市场畅销,最起码应提供词汇表。


 


该书存在的问题还包括,书中收集的文章最初是以报纸专栏的形式出版,主要来自《帕斯卡日报》(Dainik Bhaskar)、《电讯报》(The Telegraph)和《印度时报》(The Times of India)等三大报纸,因此在集结成书时格式并未做任何调整,致使“最近”、“上周“或“下月”等词无上下文可考。每篇文章甚至没有出版日期,让读者很难联想到文中内容的前后背景和发生的年代顺序。此外,文章中还有许多反复出现的观点、形象、统计数字和人物角色:人物角色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郑和,他信仰穆斯林,是个太监,担任舰队司令,曾在15世纪初率领中国舰队抵达印度的马拉巴海岸(Malabar Coast of India)(有人认为他还先于哥伦布抵达美洲大陆)。对郑和的前两处注解尚还有意义,后两处就不过只是赘述罢了。


 


亚洲经历着迅速的经济文化变迁,其发展历史丰富而生动;若迈什的观点和思维细致入微,新鲜有趣,值得更多的读者仔细阅读;但读者也希望读到编辑更加简洁、重点更加突出的版本。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亚洲世纪的来临:对中国和印度的反思."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3 八月, 2005]. Web. [26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435/>

APA

亚洲世纪的来临:对中国和印度的反思.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05, 八月 23).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435/

Chicago

"亚洲世纪的来临:对中国和印度的反思"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八月 23, 2005].
Accessed [April 26,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435/]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