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讀中國經濟:當前的經濟過熱以及與美國消費者的密切聯繫

中國股市在過去兩年內一路攀升沖高,在費城舉行的2007年沃頓亞洲商業會議(2007 Wharton Asia Business Conference)期間有部分與會者對此議論紛紛,並揣測股市泡沫將在何時破裂的問題。


 


邁克爾·迪伊(Michael Dee)是摩根斯坦利(亞洲)(Morgan Stanley Asia)的前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他也是主題為“資本市場:亞洲市場真的有吸引力嗎?” Capital Markets: Is the Asian Market Really Attractive?)”的討論小組的成員之一,迪伊表示,中國的基本經濟要素:低工資、多人口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大量投資等,均決定了國家長期發展的強勁勢頭。但是就目前而言,他補充道,急劇攀升的股市的發展速度已經超出了其潛力的發展。


 


譬如說中石油這家中國石油行業的龍頭企業,它的市值最近已經超過了1萬億美元,迪伊說道,“這個數字相當於四個嘉士寶(Gazproms,俄羅斯油氣鑽采業巨擘),但是嘉士寶的天然氣儲量比幾乎全球任何國家都要多,是澳大利亞的四倍。因此那家公司真的值那麼多錢嗎?”


 


迪伊指出,對中國未來充滿熱情的投資者們也許忽略了目前出現的一些令人不安的信號。理論上應當對股價起到推動作用的中國企業的收入,卻未能如發達國家的公司那樣接受相同的財務審查。“中國確實有部分貨真價實的企業,但是我對於企業的收入數字持懷疑態度。”他表示,“如果根據美國的普通會計法則會出現安然(Enron)事件,請問如果用相同的規則,中國公司又能如何逃避?”


 


迪伊並不是預測中國股市已經到達無法支撐的水準的唯一者,持相同論調的專家還包括美聯儲前任主席艾倫·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以及億萬富翁投資者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在過去數月內,美國兩大投資銀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均發表報告,報告用華爾街術語委婉地指出中國股市應適當“回落”。據本月初公佈的一份報告稱,高盛預計中國的上海證交所綜合指數將在明年達到頂峰,而A股市場明年將帶來負回報。


 


2006年初開始,上證綜合指數的攀升幅度已逾300%。雖然A股指數已從10月中旬起出現暴跌,但A股的平均市盈率仍是2006年收入的60倍左右。相比之下,10月底標準普爾500指數的股票市盈率為18左右。


 


1929年的歷史陰影


 


理查·懷斯(Richard Wise)與迪伊在同一討論組,這位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機構股票首席風險官指出,歷史上曾經出現過與中國最近的股市表現類似的情況,他指出新興經濟體在發展過程中通常會出現大起大落的“過山車”現象。20世紀20年代,英國在全球商業中占主導地位,美國則在努力向前發展。與現在的中國一樣,當年的美國實施美元低估政策,其利率更是持續在不應有的低位。“此舉對經濟起到了過度刺激的作用,之後就發生了1929年的經濟大崩潰。”


 


他認為中國似乎正在“重蹈”美國的“覆轍”。為了拉大出口需求,中國政府將貨幣人為地保持在低值狀態。“中國的財政部每天都在購買數百億的資本流入,”他指出,“整個經濟體系中的流動性太大,這就是通貨膨脹。這是無法持久的,其結局將同所有不合理發展時期的結局一樣:經濟崩潰。”


 


雷蒙·王(Raymond Wong)是貝爾斯登日本公司(Bear Stearns Japan)的固定收益證券部董事總經理,他認為政府的政策固然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中國的散戶投資者們也在為中國股市推波助瀾。許多散戶是初次購買股票,而且他們正在努力把握機會。他指出,“這是中國散戶第一次有機會購買除了房地產以外的投資項目。”


 


推動散戶投資熱情的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缺少其他投資管道。在中國,如果考慮到通貨膨脹因素,銀行存款處於負利率狀態,使得存款缺乏吸引力。“去年,銀行存款(縮水)達430億美元,”他指出,“我們可以假設這些錢都流入了股市……這對於股市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股市將會有一個回落。但是基本經濟要素仍然十分強勁。”


 


迪伊個人認為,在中國新興的企業家階層當中,股票投資已成為某種狂熱的消遣,如同美國股市高科技泡沫時期的頻繁交易那樣。“你周圍的朋友都在炒股,”他說道,“人人都在賺錢。它能讓人們感覺良好。”


 


迪伊的觀點是,這些投資者在追捧的實際上是相對份額較少的股票,而這反過來會加劇價格的上漲。中國公司一般只讓公司很少部分的股票上市,因此他們所謂的“流通股”的相對數量很少。“你觀察一下中石油自由流通的股票,流通並被持有的股票份額其實很少。使得價格回落的方法之一就是讓這些股票流入市場。中國政府可以發行更多的股票。他們可以從某種程度上,將股市下調至比較現實的水準。”


 


不良貸款


 


另一個問題則是中國銀行部門的健康問題。迪伊指出,在歷史上,中國的銀行在放貸時並不依據貸款人的信用度,而是採取政府強制的辦法。“在中國旅行的時候,你就能看到這些小型鄉鎮企業,”他說道,“那有一個大農場,然後在農場中間就有一家光纜廠。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頭號問題是社會穩定,也就是就業和社會繁榮問題。當地的執政人士認為該地(需求)不足,需要建設一些其他類型的工廠。於是他就會去銀行貸款。中國銀行地方分行的主管你認為他會進行信用調查嗎?絕對不會。這是一種政策性貸款,就同政府救濟差不多。”


 


結果就是中國的銀行帳目內有許多不良貸款。如果股市大幅下挫,同時經濟發展速度明顯放緩,此等不良貸款就會“顯露崢嶸”。懷斯指出,“如果經濟出現回落,(不良貸款)的潛能將會使日本相形見。日本採取了十年的通貨緊縮措施才使此種形勢得到解決。”


 


當然,最近“心不明眼不亮”的貸款銀行並不只出現在中國。美國正深陷次貸危機當中難以自拔,無數次貸借款人拖欠他們的按揭款,許多正在申請取消抵押品贖回權。討論組成員認為,在全球化的經濟背景下,這個經濟創傷可能很快也會波及中國。“正如中國的商業部最近宣佈的,‘如果美國經濟減速,勢必會對中國經濟產生破壞性的影響。’” 懷斯指出,“世界經濟仍然很大程度依賴於美國,將美國作為最後的消費‘泊灣’,美國消費者擁有很強的力量。”


 


在美國次貸危機之前,許多借款人持有的是可調利率貸款中的“誘惑性利率”貸款。如今,許多此類抵押即將到期,消費者在為更高利率的貸款籌措資金時,發現他們幾乎已經“身無分文”了。如果此類問題擴展至其他消費者金融領域,如信用卡領域,“你就會看到美國出現消費者崩潰的現象,”迪伊預測道,“亞洲受美國經濟發展的影響很大。如果美國消費者走下坡路的話,亞洲的消費者也將跟著一起走。”


 


要想推動美國經濟發展,中國政府決策者所能採取的措施之一就是對人民幣重新估值,從而提高美國出口產品的相對吸引力。“沒錯,他們的產品在國外市場價格更高,”迪伊承認道,“但是沃爾瑪將不得不將其包含在他們的利潤率當中。沃爾瑪還會繼續採購他們的貨物,因為他們別無選擇。”


 


此外,將人民幣價值拉高還能使中國的購買力提高,因為中國正在全球搜索國內缺少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在全球大肆‘吸食資源’的大國正是在購買天然資源的中國,”迪伊表示,“他們動用了許多行政手段來購買石油並進行天然資源的交易。”


 


從根本上來說,中國面臨的最棘手的難題是社會困境,而非經濟困境。懷斯指出,“當中國財富劇增的時候,中國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兩極分化。國內出現了極富裕的人群,但更多民眾生活在貧困線以下。這就是圍繞財富分配的政治問題。”


 


一名聽眾要求討論組成員談談中國與印度之間的經濟競爭問題,因為兩者均在互相競爭成為經濟領先大國。迪伊表示,他相信兩個國家都能獲得成功,而兩國的成功道路則各不相同。 


         “印度的基礎設施狀況非常糟糕,”他指出,“公路、港口、機場都很落後。政府無法對此進行統一協調。而中國在基礎設施方面卻是有的放矢地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但是印度擁有更為優良的人才資本。同時印度沿用了英國體制中的民主和法律體制。印度人說英語,這點有助於國家的全球化發展。結果就是,你會看到中國側重於產品製造、印度側重於動腦思考(能力),比如外包、諮詢和編程等。”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重讀中國經濟:當前的經濟過熱以及與美國消費者的密切聯繫."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5 十二月, 2007]. Web. [06 May,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482/>

APA

重讀中國經濟:當前的經濟過熱以及與美國消費者的密切聯繫.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07, 十二月 05).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482/

Chicago

"重讀中國經濟:當前的經濟過熱以及與美國消費者的密切聯繫"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十二月 05, 2007].
Accessed [May 06,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482/]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