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菁:一位美国女性如何破冰中国高端医疗服务领域?

一个外国人要在中国的医疗服务领域取得成功,远远不止于要在何时的时间来到合适的地点。韧性、耐心和创业家的灵活性也是关键因素。对此,纳斯达克上市公司,年销售收入为1.71亿美元的美中互利公司的董事长李碧菁(Roberta Lipson)女士深有体会。美中互利是一家面向中国市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供应大型医疗设备的企业。公司于1997年在北京开业的和睦家医院(United Family Hospital)目前正逐渐向中国各主要城市扩张,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富裕群体提供西方式的高端医疗服务。


 


李碧菁在30多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从此在中国的土地上开始其在医疗服务行业的大胆试验。医疗服务领域曾是中国政策相对保守、受到重重管制的领域,而最近两年医疗服务改革在加速推进,李碧菁的事业正开始得到政策层面的响应。


 


在中国类似的激动人心的创业故事不胜枚举,但李碧菁的不同之处在于,作为一位金发碧眼的犹太裔美国人,她在很多年前就选择了中国。1979年,李碧菁来到中国,在华整整31年,她得以见证了中国奇迹的发生。变革也在深刻影响她自身的事业:和睦家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本土的中国公民越来越多;而她的事业雄心,则在今年7月得到了复星集团的注资和帮助,后者是中国最大的私人投资集团之一。这些变化本身是中国变革的形象注脚。


   


一个美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创办医疗事业,究竟是哪些因素吸引她来到中国?她又是如何在中国创业?她如何去管理一个跨国文化的团队?对于经营医疗服务业会给出哪些建议?沃顿知识在线专访了李碧菁女士。


 


沃顿知识在线:您第一次来中国是1979年,那个时代中国对于外部世界还很陌生,为什么会对中国有兴趣?


 


李碧菁:我对中国发生兴趣开始于高中时代的一个课程项目,同宿舍住的女孩是第二代华侨,而我父母是第二代的东欧犹太移民,发现中国移民和犹太移民在文化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两者非常重视教育、家庭,有互助精神,适应变化的社会环境,后来开始学习社会学,关注两者的文化比较。


 


    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彼时我在上大学,报纸上总说睡龙开始苏醒了,让我对中国的兴趣逐渐增加,1976年大学毕业就职于美国一家大型制药公司——先灵。那个时代,美国公司对中国普遍还很陌生。Come to china?他们会反应说,你疯了吧?贸易如此,更不用说做投资了,不过在1979年,我还是找到机会,第一次来到中国。


 


沃顿知识在线:那时候中国相当落后,文化差异又大,为什么会一直坚持到现在?


 


李碧菁:刚来的时候,没想到会一直留在中国,后来发现中国和外部世界区别那么大,才想真正留下来。1970年代,中国医院简直什么都没有,医生能有听诊器就不错了。一个大医院只有一两台心电图,老式的X光机,现代医疗设备相当匮乏,B超没见过,核磁共振、CT机更是无从说起。当时,虽然预见不到中国今天的成就,但我相信中国一定会往前走,而中国医院特别需要现代技术和现代工具,如果自己作为一个桥梁,能从某个角度参与、推动这种变革,我觉得很有意义。


 


另一方面,在中国的生活体验和意识观念与我之前所经历的完全不同,这为我提供了观察世界新的视角,个人能学到更多的东西,如果在美国,我就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


 


沃顿知识在线:在中国生活、创业三十余年,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李碧菁: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在中国30年,虽然时间很长,可是仍然很难想象能找到中国这样发展这么快的一个国家,回想20年前、10年前的中国,每十年都会完全不一样,非常了不起。


 


说句实话,医疗领域的变化相对缓慢一些,最近一两年医疗制度改革推进速度在加快,政府的支出在增加,官员的认识也在提升,各方逐步形成这样的共识:公共卫生系统解决普罗大众基本的医疗需求,部分购买能力强的人群可以资源享受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外资或者民营资本可以填补这方面的需求空间。


 


沃顿知识在线:你从1981年在中国开始创业,当时是如何开始的?


 


李碧菁:此前有一名合作者叫李琼玖,是第三代美国犹太人,住得离我家不远,不过早些时候彼此并不认识,她高中在中国餐馆打工,认识了一位华裔的餐馆经理,后来恋爱结婚了。她当时在北大学习,认识后就一起合作,租了一个小屋子,主要家当是两台打字机,公司取名美中互利,主要做医疗设备的进口。


 


    那个时候,中国相对比较封闭,全部医疗设备的进口完全由外贸部门的4名官员掌控,全国的需求都由他们采购,各地向他们提出申请。这些官员非常廉洁,但是缺少专业信息,购买设备时有时候参考的都是非常落后的学术报告。1979年,我曾从美国请专家带着6B超仪器来到中国,给首都600名医生讲课,多数人甚至没听说过这个在美国已非常普及的仪器。


 


我们的工作,就是和这些外贸官员一起研究分析,他们需要何种设备,我们就在找美国哪家供应商价钱合理,技术可靠,还能提供售后服务安排,然后去采购,进口到中国。后来,我们开始找到相应的机构做独家代理。刚开始的时候,外贸部门还有顾虑,只允许医院的人听技术性介绍,不许他们表明自己身份,说明来自哪个医院;但他们慢慢也发现,我们可靠、信得过,就允许直接给医院提供服务了。


 


起先代理的主要是B超、彩超,后来开始进口手术和治疗用的激光、诊断设备,这部分业务的增长一直很快,目前是数千万美元的规模,和和睦家一起并列为美中互利的两大主营业务。


 


沃顿知识在线:为什么你在1994年会选择切入医疗服务领域?


 


李碧菁:此前,我们做了十来年的设备引进。在90年代初,中国不少医院装备已经不错,但在服务、管理、治疗以及维护患者权益等软件层面,有大量改进的余地。我曾经观察过朋友在中国生孩子的过程,即便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医疗服务,在我看来有时候也是受罪。


 


我们也有机会陪同中国卫生部和地方卫生机构的官员到美国去,他们一看美国的医疗服务模式,经常会说,好极了,没有中国医院消毒水的味道,效率也高,但又会说,在中国做不到。我希望能给中国树立一个新模式样本,对公立医院有参考价值。


 


    当时这更像是一个实验,那个时候并没想到将来能有多大的商业机会,只知道这项投资有机会但也有一定风险,因为只有一定数量的外国人,富裕起来的少部分中国人可能会感兴趣。


 


沃顿知识在线:当时如何获得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的许可的?筹办的过程如何?


 


李碧菁:中国政策层面对于医疗领域开放始终有些犹豫,直到最近两年,才慢慢肯定民营资本和外资在发展高端医疗的作用,允许其在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方面发挥作用。而当时,没有人想到医疗能成为盈利性活动,中国也限制外资投资医疗,我们和卫生部官员谈投资开医院的打算,初始的反应是这怎么可能?,我们在说服人方面花了大量时间。


 


在得到政府原则同意后,整个审批过程盖了185个章,涉及卫生部、经贸委,规划委、城建部门多个部门。今天要获得审批的盖章数量并未少多少,但官员态度好多了,开始认同我们的理念和和睦家的品牌。当时成立第一家医院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美中互利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的1000万美元。


 


    另外的困难是医生来源。在国外要找一个好的医生,告诉他,我们打算在中国开一家盈利性医院,请他关掉自己的诊所,和病人说再见,说服起来很难;中国医生更麻烦,来和睦家意味着扔掉铁饭碗,由于当时政府对外资医院的政策也不明朗,只有勇敢的人才愿意来。


 


沃顿知识在线:相比较公立医院,和睦家的服务特色在哪里?


 


李碧菁:在中国公立医院的制度下,病人数量多,压力大而预算比较小,正规的医生收入很少,要承担很大医疗的压力,自然不可能有充分的时间提供很好的服务。和睦家采用的是预约制度,能够充分保证就诊的时间和质量,而且每个患者有自己的全科医生,不仅会了解你的身体状况,还能了解家庭情况等背景资料,治疗过程会统筹安排。在中国医院,一般碰上哪个医生就看哪个,大家都跑去看专家门诊,而且在外科就只能看外科,而我们提供全科服务,如果有需要,能找到一支相关的医疗队伍,一起协商医疗方案。


 


    和睦家整体的就诊环境也是非常舒适的,与普通人印象中的医院大相径庭,我们非常注意医院的感染控制,避免交叉感染。


 


    在我看来,最大的区别可能在医疗质量保证体系。中国医院的评价标准,往往看床位和硬件设备,而我们的评审标准则更看重如何保证看病过程的质量与标准化,从门卫、清洁工直到护士、医生,我们非常注重流程的标准化,通过制度设计和细节管控,让病人感受到最好的服务和尊重。


 


沃顿知识在线:和睦家现在的规模和医疗服务网络分布如何?未来几年将如何发展?


 


李碧菁:我们从北京第一家医院扩展到第二家,发展过程很长,主要是市场不成熟,投资政策不明朗所致。但是目前的外部环境已经非常成熟;从自身条件看,目前公司文化、医院文化、运营制度、领导团队和人才资源经过多年积累,足够强大可以支持多个地方的运营,而且我们也有足够的资本来做这个事情。


 


北京和睦家医院正在扩建,床位数将从50张增加到120张;在广州我们正在设计一家更大的医院,将在2012年完工;上海的医院则有数十张床位,另外,还设有几个诊所。目前,我们在天津、南京、青岛、成都等中国二线城市都在考虑新的项目。我相信,中国东南沿海有数十家个城市都有足够的消费能力享受和睦家提供的服务。


 


沃顿知识在线:目前,享受和睦家医疗服务的群体主要有哪些,中国患者的比例如何?


 


李碧菁:起初主要是外国人,现在将近40%的就诊者为中国公民,这个人群起先主要是明星,现在后来则包括大银行行长、高端金融专业人士、企业家等,还有很多海归


 


除了北京上海之外,未来和睦家其他城市网络的服务对象,主要将以中国富裕群体为主,他们在中国其他领域都能享受到很好的服务,唯独在医疗领域,经常需要排队,甚至要欠人情,而在我们这里,不用打电话找关系就能得到盖优质的医疗服务,相信他们未来会很接受。


 


沃顿知识在线:作为一家外资医疗公司,目前在医疗服务领域会遭遇哪些政策限制,期待政策层面在哪些方面的开放或者调整?


 


李碧菁:目前,政策环境的改变主要在决策层的态度和意识方面,不过,已经有实质性的政策优惠,比如,以前是对医院减免三年营业税(税率为收入的5%),现在是永久免除,不过,医院所得税率还是最高25%,而很多高科技、外包领域的公司都是12.5%,听说这方面会有调整。我相信政策将更为宽松。


 


    还有几项改革,据说也在推进过程中:现在医生执照只能挂在一个医院,卫生部关于医生执业方面将出台新的规定,执照可以挂在两个医院,对于和睦家提升服务资源优势非常有帮助;其次一项是医保,现在的政策是医院只有完全接受政府定价,才能享受医保,这在高端医院做不到,但我们的患者往往是对医保贡献最大的群体,北京市目前原则同意和睦家医院患者将部分享受医保,比如一项服务,我们收费30块钱,公立医院则为10块钱,可以全部享受医保,那么在和睦家也能享受10块钱的医保,差价是患者自愿买单。


 


沃顿知识在线:去年,中国最大的私人投资集团之一复星集团投资了美中互利,对于推动和睦家在华的事业发展,有着哪些益处?对于中国新兴的企业家,您个人的观感如何?


 


李碧菁:我非常尊重这个群体,他们的公司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的发展,用不着我来说,这个过程是多么的伟大。我们和复星的接触是一年前,其公司主要大老板郭广昌的远见让我印象深刻,当然没有一个公司是靠一个人的魅力就能发展起来。其实很多基金都愿意提供资金,但是复星团队的敬业精神令人感动,管理层都不摆架子,每位高层每天都在努力工作,和我们有很多共同点。


 


    美中互利的医疗设备部门已经和复星相应的部门合并,两者组成了一家合资公司,共享资源,和睦家则专注做医疗服务,复星的加入大大推进了扩张的步骤,他们在全国范围内有房地产项目的布局,更了解各城市的需求,对我们的扩张也许会有帮助;除了卫生系统外,他们在其他层次都有广泛的联系,这对于和睦家本地化非常有帮助。这么有经验、聪明的投资人关心和睦家的发展,愿意出好主意,我们非常乐意。


 


沃顿知识在线:和睦家现在的医疗团队相当国际化,你如何去进行跨文化的管理?


 


李碧菁:创立早期,团队中中国人和外国人的经历差异很大,彼此也不了解,可能距离会比较大,但现在,彼此开始熟悉,我们运行也有十几年的历史,从跨文化管理方面,没有早期这么大的挑战。


 


但是跨文化医疗服务的管理,中西方两个体系的差距仍然很大。比如说,西方注重的是实证医学,凡事要讲证据,而中国这方面就有差别,比如中医经历了那么多年,主要讲经验,而不是讲实验,中国很多医生认为也非常安全,并且这种经验意识会不自觉带到其他运作过程中来。而外国医生则会反对,在这个方面就有矛盾。


 


    其次,在我们的流程中,强调如果有不顺利、做得不好、甚至差点伤人的地方,要有健全的报告制度,目的不是说哪个人做错哪个事情要处罚他,而是说哪个流程还有疏漏,我们要去改正。但是在中国传统的环境下,对此似乎会有疑虑。


 


沃顿知识在线:和睦家如何看待中医的作用?


 


李碧菁:我们非常看重中医的作用。最典型的例子是,广州的合作方就是一家大型中医院,我们很希望将优质的中医服务吸收到整个和睦家的系统中来。中医和西医各有千秋,彼此有很多可以互动的地方。我们给病人一个机会,能享受中医给予的帮助,也是对患者负责任。


 


    和睦家现在的医院,都有针灸治疗,还提供美国式的推拿等各种中医服务。相当部分外籍人士也乐于接受,中医在美国非常流行,尤其是针灸。


 


沃顿知识在线:对于现在想到中国创业的外国人,你有什么建议?


 


李碧菁:政府关系非常重要,中国是一个受中央政府高度管制的一个经济体,但仍然有合适的途径去影响一些政策,比如现在正在制定过程中的十二五规划。比如,昨天政协就开会讨论医改的问题,他们很欢迎我们提供建议。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在某些领域存在一定民主,甚至还相当民主,愿意接受老百姓的意见。如果能缩小与政府的距离,建立对话空间,你有很好的建议就可以影响决策的方向。这个在国外也很重要。


 


其次,我觉得应该多交流,寻找与社会各界的接触机会,参加行业协会不错的办法,我本人现在是美商会董事,中美全国贸易委员会的董事,通过这些渠道,认识的人比较多。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发大财,而不是参与中国发展,做出正面的贡献,那我觉得最好不要来。只有表明你的建议不仅只是为了自己公司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社会利益,才能得到更多的信任和交流机会。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李碧菁:一位美国女性如何破冰中国高端医疗服务领域?."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3 十月, 2010]. Web. [26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2579/>

APA

李碧菁:一位美国女性如何破冰中国高端医疗服务领域?.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0, 十月 13).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2579/

Chicago

"李碧菁:一位美国女性如何破冰中国高端医疗服务领域?"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十月 13, 2010].
Accessed [April 26,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2579/]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