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為:在美國市場挑戰重重,在新興市場大有可為

2012年,中國的公司因為全然不顧美國對其全球抱負日漸增長的焦慮而四處碰壁。今年早些時候,中國的太陽能和風能企業就成了美國貿易投訴的靶子。今年夏天,奧巴馬總統下令,出於國家安全的考慮,禁止一家中國公司購買緊鄰美國軍事設施的風能企業。10月,美國眾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House Select Committee on Intelligence)發佈了一份措辭異常強硬的報告,建議美國政府和公司向中國重要的電信企業華為科技有限公司入侵美國市場的行為開戰。

因為一再成為華盛頓的靶子,所以,華為成了檢驗中國公司全面構建全球性品牌能力的試金石。國會的那份報告表明,目前看來,華為公司在美國難有作為。眾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的報告毫不含糊地警告說:“美國應該對中國的電信公司不斷向美國電信市場的滲透表示懷疑。”此外,這份報告還建議說:“我們強烈建議美國的網路服務提供商和系統開發商為其專案尋找其他供應商……為了免受外國的影響,同時也為了遠離外國對美國和我們的制度構成安全威脅,我們不能信任華為公司。”

通往美國的大門砰的一聲被迎面關閉了,所以,作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製造商,華為到2020年成長為1,000億美元的全球性公司的雄心遭到了新障礙。“任何認為自己的經濟和軍事受到挑戰的國家(比如美國),都有一定程度的仇外行為。”網路和移動業務高級分析師肯·海爾斯(Ken Hyers)談到,海爾斯在新罕布夏一家名為Technology Business Research Inc.(TBRI)的市場研究機構供職,華為公司為其研究物件。“我認為,華為公司的狀況在短期內——甚至在中期內——不會有明顯的改觀。”

隨著中國鼓勵本國公司向外擴張,美國和中國之間國家利益和商業利益的衝突也會持續一段時間。那麼,一家懷有全球抱負的中國公司怎麼才能衝破這樣的阻力呢?就像很多中國企業一樣,對華為來說,短期解決方案可能也來自新興市場。而它們的發展遠景,則部分取決於中國在美國和其他國家政治環境中的遊走能力,以及趨近西方規範或者說服西方國家接受中國規範的能力。但是,只要其他國家無法弄清中國的公司是在為政府服務,還是在追求商業利益,這個過程就會相當漫長。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馬歇爾·邁爾(Marshall Meyer)談到,真正的問題在於:“中國的執政黨對什麼更感興趣——是利潤,還是情報?” 

因為創始人任正非的軍旅背景,華為公司一直深受美國審查之苦。從工作了10年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工程兵部隊退役之後,任正非於1987年創建了華為公司。2008年,在美國國會的反對聲中,華為公司撤回了收購美國電信設備製造商3Com公司的申請,該公司後來被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Co.)收購。2010年,因為國會為國家安全感到擔心,斯普林特公司(Sprint Nextel)取消了購買華為公司設備的計畫。去年,在美國政府提出國家安全問題之後,華為撤銷了收購3Leaf Technologies的計畫。據《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因為擔心無法與美國政府在網路威脅專案上達成合作,賽門鐵克公司(Symantec)今年退出了與華為公司合資成立的企業。 

很顯然,截止到目前,華為公司為減輕美國擔憂所付出的努力還沒有取得成功。但是,最後這一回合或許可以激發出某些自己所需的變化。如果“中共以更開放的態度看待自己在企業中扮演角色的利害關係,以及為中國帶來的影響,”華為公司或許就有一線希望,邁爾談到。“某個時候,中共或許會說,就像奧巴馬對待通用汽車(GM)和克萊斯勒汽車(Chrysler)一樣,在任何企業中都存在國家利益的問題,無論企業是否國有。我們(的公司)代表國家,這與工會或者公眾群體有時代表國家並沒有什麼不同。” 

美國科技市場研究機構趨勢分析公司(Current Analysis)分析部高級副總裁傑瑞·卡隆(Jerry Caron)對此表示贊同,他認為,那份報告可以成為這一進程的推動力。“一種結果是,華為公司……在企業運營和財務模式上變得更透明。”他談到。“如果他們(像傳言已久的那樣)想公開募股,那麼,他們就必須在這個方向上取得進展。”與此同時,邁爾補充談到,就其透明度水準而言,華為公司的高管還必須“把工作做得更巧妙,並學會行之有效的方法。”舉例來說,當被問及華為公司有多少共產黨員時,他們不應該守口如瓶,“而是反問:美國的首席執行官是否知道自己的公司裡有多少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呢?” 

目前,華為公司的高管還有一項工作要做,並要實現幾個商業計畫。去年,為了實現到2020年成為1,000億美元公司的目標,這家設在深圳的公司宣佈了一項轉型戰略。隨著該公司電信設備這一核心市場日趨成熟,為了推動企業的增長,華為公司開闢了兩條新戰線——分別為企業解決方案和消費手機業務。 

然而,美國國會最新報告的餘波可能會阻礙該公司的這一進程。趨勢分析公司的卡隆談到,到現在還沒有將設備賣給美國人和一家主導電信運營商的華為公司,也不太可能搶奪到那些即將與美國開展業務的大客戶,而與全球最大的機構客戶之一的聯邦政府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則更低。此外,TBRI的海爾斯還談到,全球《財富》500強(Fortune 500)“也不會冒險買入華為公司的設備”,因為它們大都也與美國聯邦政府合作。與此同時,美國對國家安全的擔憂還可能蔓延到其他國家。舉例來說,3月,在美國眾議院情報特別委員會對華為公司展開調查之際,澳大利亞就禁止該公司參與國家寬頻網路(National Broadband Network)專案的競標。 

試探新興市場

讓華為公司感到慶倖的是,這個世界空間廣闊。即便在美國,那些“與美國政府沒有大規模業務往來的中小企業和電信網路運營商,依然會成為華為公司的客戶,因為華為產品的價格頗為罕見。”海爾斯談到。此外,西歐國家同樣也很願意接受該公司的產品和服務。舉例來說,華為目前正説明法國建設寬頻網路。另外,只要華為公司同意讓協力廠商檢查其設備,英國也允許該公司進入其市場。價格自有發言權,正如邁爾所言:“在很多國家,如果你在以有限的預算運營一個電信網路,那麼,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都會認為,與立竿見影的成本節約相比,(國家安全的)風險是虛無縹緲的。”的確,“在歐洲,對運營商最有發言權的就是價格。”海爾斯談到。“華為公司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物有所值。所有供應商的設備成本都相差無幾,因為這些設備現在都是中國製造的。所以,供應商現在的關注點在於如何將服務與基礎設施綁定起來,偶爾還會把手機當作甜頭贈送。” 

對華為公司來說,最大的救星很可能來自新興市場,在這些市場中,華為的價格機制很適合當地的需求,勒克斯研究(Lux Research)的研究部副總裁克裡斯·哈茨霍恩(Chris Hartshorn)談到,這家設在波士頓的市場研究機構專門從事對中國創新的研究。去年,華為的IDEOS手機甫一推出,一夜之間,就成了肯雅銷量最大的智慧手機,而且在尚沒有完成從傳統手機向智慧手機轉化的發展中國家,華為的手機產品也很快就贏得了50%到60%的市場份額。哈茨霍恩談到,這種價格介於80美元到100美元的高性能設備,提供了2.8英寸的顯示幕、相機、相當不錯的電池續航能力、觸控式螢幕以及其他智慧手機功能。 

海爾斯預測說,毫無疑問,新興市場會幫助華為公司實現其目標——在5年內成為位列三星(Samsung)和HTC之後的全球第三大安卓(Android)作業系統手機供應商。海爾斯還談到,在美國和發達國家市場,華為還是個鮮為人知的手機品牌。即便在中國本土,該公司的手機產品也無優勢可言,在中國市場中,三星、聯想和iPhone統禦著高端市場,而擁有同樣成本優勢的其他中國手機製造商則在低端市場居於統治地位。然而,從長期來看,即便在這些市場,華為公司依然能取得成功。“這是一個將持續數年的過程。”海爾斯談到。“10年前,作為手機製造商,三星同樣鮮為人知,可現在它已成了全球領導者。”他還補充談到,國家安全的隱憂不太可能阻止消費者購買華為公司的手機產品,“除非是那些收看《60分鐘》(60 Minutes)(也稱為《60分鐘時事雜誌》,由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製作並播出。——譯者注)節目的人。”

就電信網路設備這一華為公司的傳統業務而言,亞洲和非洲——從銅網直升無線網路的國家——市場的需求將填補該公司的生產線餘量,海爾斯談到。華為公司與西方供應商相比的優勢在於:該公司可以委派大量人員説明當地運營商培訓網路運營人員。“因為該公司每位員工的成本更低,所以,華為公司可以向每個運營商委派一個小組,並在那裡工作6個月的時間。”他談到。

有專家認為,企業服務和雲服務業務可能是華為公司面臨的最嚴峻挑戰。與美國政府有業務往來的大企業客戶,在採用華為公司的設備和服務之前會再三考慮。此外,勒克斯研究的哈茨霍恩還談到,儘管該公司在中國已有製造消費手機的能力,但企業解決方案則是個更為複雜的業務。的確,與思科(Cisco)和惠普(HP)相比,華為公司很難提供具有顯著差異化優勢的企業服務,卡隆補充談到。

TBRI資料中心高級分析師克利斯蒂安·佩里(Christian Perry)談到,即便在中國,華為公司在伺服器市場中也不過是位列惠普、戴爾(Dell)、思科和其他公司之後的第六大供應商。他表示,華為公司必須以其銷售不犧牲品質的低價產品的能力來贏得市場份額。此外,華為公司還可以利用自己與新興市場電信運營商業已建立的關係,將產品銷售給這些運營商的企業客戶。

在努力擴展其業務組合的同時,華為公司還需要對於從普通商品提供者向增值業務提供者的戰略轉變給予注意。卡隆談到,為了改變形象——“從低成本製造商轉變為創新者”——該公司的研發投入高達銷售收入的10%。勒克斯研究的哈茨霍恩補充談到,該公司在某些更先進的無線技術領域已取得進展,比如,4G和LTE,公司在這些領域配備了數千位研究科學家。

有專家指出,在華為公司無法在美國的主要市場取得多少進展的時期,很可能會在這些領域投入更多的時間和資源。畢竟,公司擺脫政治麻煩以後,華為作為一家公司還是要繼續前行的。但歸根結底,如果不解決這些糾纏不清的問題,那麼,該公司無論付出多大努力,它也無法像其國際性同業一樣盡享運營的自由。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華為:在美國市場挑戰重重,在新興市場大有可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9 十二月, 2012]. Web. [27 April,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3338/>

APA

華為:在美國市場挑戰重重,在新興市場大有可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2, 十二月 1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3338/

Chicago

"華為:在美國市場挑戰重重,在新興市場大有可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十二月 19, 2012].
Accessed [April 27,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3338/]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