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仇恨言論、社交媒體濫用:該如何化解?

11月底,穀歌、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宣佈,將通過各自的方式打擊虛假新聞、仇恨言論和社交媒體濫用行為。在美國總統選舉結束之後,各方都在反思此類內容如何影響了選舉結果。專家認為,各家公司的行動原本可以更早,而很多困擾已久的問題也不會就此解決。

穀歌表示,將阻攔含有虛假新聞的網頁出現在穀歌AdSense廣告平臺,進而阻止此類網站獲得廣告收益提成。Facebook透露,包含非法、誤導或欺騙性內容的廣告都不得出現在app應用或網站上,其中也包括“虛假”新聞,也就是故意存在事實性錯誤的新聞。Twitter則在一則聲明中表示,對於發佈違規內容的帳號將予以遮罩。此前,Twitter已採取措施幫助用戶“遮罩”此類內容及報告違規行為。Twitter的行動主要基於目前有關仇恨言論等違規行為的政策

馬里蘭大學社會情報實驗室主任、資訊研究學教授、《社交媒體調查:通過實踐的方法》(Social Media Investigation: A Hands-on Approach)一書的作者戈爾貝克(Jennifer Golbeck)認為,斬斷資金鏈是阻止此類行為的明智之舉。上述公司採取的新措施“真正斬斷了那些網站的主要收入來源。而這正是催生那些網站的首要原因。”她指出,很多發佈虛假新聞的個人或組織其實並不在美國,包括近期大選中出現的假新聞。他們並不在乎虛假內容背後的意識形態。“他們只關心賺錢,因此想方設法騙點擊賺錢。”

社交媒體公司的舉措是有法律依據的(《通信規範法》第230條 ,section 230 of the Communications Decency Act )。其中允許公司“在一定程度上依法維護自有平臺上存在的內容,前提是不能越權行使編輯職能。”美國東北大學法律學教授、斯坦福法學院互聯網與社會問題中心學者麥特維辛(Andrea Matwyshyn)這樣說道。“他們需要嚴格遵守法律劃定的線,從各自企業視角出發創造適合的環境,但同時不能逾越《通信規範法》第230條給他們劃定的法律保護緩衝區。”

日前在接受“沃頓知識線上”(Knowledge@Wharton) Wharton Business Radio on SiriusXM channel 111訪問時,戈爾貝克和麥特維辛從廣泛的角度探討了打擊虛假新聞和仇恨言論的問題。

Facebook首席執行官馬克·紮克伯格此前曾否認因為Twitter的疏漏而導致虛假新聞在網路蔓延的指控。這一回他沒有再次回避這個問題。他在11月18日發佈一條推文介紹說,他和公司計畫多管齊下,阻止在Twitter上分享虛假新聞。即便如此,他仍有所保留:“我們並不是要自己扮演真理的仲裁者。我們依靠的是社會和值得信賴的協力廠商。”

他們的行動會有多深入?

一個重要的問題在於,Facebook等主流社交媒體發揮著營造資訊環境的功能,那麼他們就應該承擔相應的責任。沃頓商學院法律研究與商業道德教授凱文·韋巴赫(Kevin Werbach)說道:“他們並不想把自己定位為媒體公司,但實際上他們恰恰發揮著傳統媒體公司的作用,影響著公眾意見。影響力是伴隨著相應的責任的。”

政府是否應該強勢介入社交網路,建立更加有力的防線?監管和法律固然有益,但挑戰在於法律的執行。沃頓商學院市場行銷學教授約拿·貝格爾(Jonah Berger) 說:“一個人眼中的色情作品或許在另一個人眼中就是藝術品。”他說:“比如宗教信仰,一個人心中的真理可能是另一個人心中的謬論。如此一來事情就變得難辦了。”

沃頓商學院市場行銷學教授皮納爾·伊爾迪裡姆(PinarYildirim)認為,社交媒體網路其實沒有太多辦法阻止虛假新聞的流傳。她說:“嚴肅報紙作為資訊的守門者,通常在事實核對方面做得更好一些,然後才允許新聞發表和傳播。”“鑒於目前資訊傳播的門檻大大降低,Twitter、Facebook等平臺就很難過濾資訊,因為資訊累積的量實在太大了。”再說,他們也不想因為遮罩使用者發表的內容而得罪使用者,她又補充道。 

商業利益的誘惑

讓用戶決定自己想看什麼、想遮罩什麼,從商業考量上來說也很明智。“2016年的總統選舉兩極分化嚴重。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來,賦予用戶更大的權力,讓他們決定自己想要接收怎樣的資訊,會鼓勵他們繼續使用這個平臺。”伊爾迪裡姆說道:“如果沒有這些工具,用戶很可能會取消關注,或者減少參與平臺話題的次數,以避免被騷擾或者看見令人不快的內容。”

Twitter的行動不僅是為了保護用戶,也是為了維護自身品牌形象。此前,Twitter遭受了來自各方的批評,指責其縱容仇恨言論和無端發表極端言論的行為。戈爾貝克指出,Twitter上周暫時關閉了部分“白人至上主義”組織和新納粹團體成員的帳號。

麥特維辛對於上述舉措並沒有那麼樂觀。她指出,Twitter的使用者協議中對參與的定義進行了界定,當前包括禁止在Twitter平臺上發表仇恨言論。“但是他們所採取的措施只不過是最普通最常見的格式條款而已。”

更重要的一點在於,Twitter目前仍在尋求買家,因此他們的業務前景必須更值得期待。戈爾貝克指出,Twitter已經意識到,這個平臺變成了“在很多意義上的污穢之地,很多匿名帳戶會發表糟糕的內容,導致Twitter有時令大量用戶感到不安。”

“這不僅是為了挽回公司形象,事實上這種情況已經影響到了Twitter的經營以及對其業務含金量的考量。因此,現在是時候以強硬的姿態採取措施了。” 戈爾貝克說道。過去數月以來,包括穀歌、迪士尼在內的很多潛在買家都表示曾考慮收購Twitter。但是其中一部分顯然因為Twitter平臺縱容仇恨言論和濫用資訊的行為而推遲了收購行動。

除了在近期推出打擊網路暴力的舉措,Twitter還在嘗試另一種途徑。麥特維辛介紹說就是“將發言者的身份作為其信用評級的指標”。通過這種方式,平臺不會過濾觀點,但會對發言者的信用進行評級。她表示,Twitter可以通過與其他平臺的聯動來實現這個想法。

戈爾貝克認為,麥特維辛所說的那種信用也可以反映在穀歌的搜索結果中。她說:“穀歌一直以來的操作方式是,每當有人點擊你的主頁,就相當於給你投出了一張信任票。”她還說,在當前的環境下這種演算法不再能反映真實情況了。 

為何不早點出手?

社交媒體公司是否在打擊虛假新聞方面耽擱太久?韋巴赫指出,Facebook等基於廣告的網站“採用的商業模式主要是獎勵活躍度,而非內容品質或準確度”。那樣的話,打擊虛假新聞或侮辱性言論和網站的利益之間就可能產生衝突。“Facebook和穀歌等到選舉結束,等到那些虛假新聞網站帶來的廣告收益瓜分完畢後才採取行動,簡直可惡。”

其他專家則表示,對於這些公司應該抱有“疑罪從無”的態度。“我覺得Twitter的主導地位意味著它需要站在言論保護的立場上。即便有些言論令人不快甚至是有問題的。他們的存在一直以來都是為了鼓勵自由交換內容。”麥特維辛說:“(近期舉措)說明公司的思考角度發生了變化,需要維持不受約束的資訊交流和創造更值得尊敬的平臺環境之間的平衡。”

“作為外人,指責他們早該採取措施當然很容易。”貝格爾說:“我個人也希望他們早點這樣做,特別是針對仇恨言論和虛假新聞。”但是他補充說,因為社交媒體網路一直希望支援自由言論,因此很難把握尺度。“你怎麼知道哪些就是仇恨言論或者虛假新聞?”他問道。“一旦你開始限制某些內容,就會陷入‘滑坡謬誤’,給自己惹上官司。”

打擊網路濫用行為的長期性

“這是搜尋引擎面對的長期戰爭,”戈爾貝克說:“他們找到辦法對優質內容進行評級,確定哪些人喜歡發表不好的內容……為這個系統制定遊戲規則。穀歌當前的任務就是找到在搜索結果中排位靠前的虛假新聞,然後把它們排到後面。”

伊爾迪裡姆則表明了另外一種擔憂。她說,她很擔心“這些新工具對個體用戶的線上分化會有怎樣的影響”,以及因此促成了“回音壁效應”的出現。

例如,持極端右翼思想的人可能會遮罩來自民主黨支持者的內容,同時大量接觸具有偏見的觀點。伊爾迪裡姆說:“此人會不斷收到關於奧巴馬醫改如何不好、稅率如何高、製造業工作應該回到美國等諸如此類的內容。”她解釋說:“此人會一直相信,每個人都和他想的一樣,他也不太可能去質疑一些錯誤的觀點。”

伊爾迪裡姆說,其實媒體公司此前也採取了一些措施來過濾冒犯性內容,早於此次巨大爭議爆發之前。然而那些措施並不足夠。她解釋說,媒體公司通常是借助初始演算法來搜索並自動刪除某些評論,進而再由工作人員手動檢查,力求言論溫和。 

虛假新聞的傳播範圍

虛假新聞可能造成的破壞確實是巨大的。《紐約時報》日前的一篇報導詳細描述了一則假新聞,稱很多抗議者被裝上大巴,送往特朗普在德克薩斯州奧斯丁的見面會。奧斯丁當地一家市場行銷公司的聯合創始人Eric Tucker在Twitter上發消息說,很多抗議者都是收了錢之後乘大巴車專門到特朗普的見面會現場參加示威。他並沒有對自己所發佈的內容進行求證,而他的這條消息在Twitter上被轉發了至少16,000次,在Facebook上超過了350,000次。《紐約時報》寫道:“(這條消息)引發了全國範圍內關於陰謀論的討論。特朗普先生甚至也利用這條傳聞自我推廣。”

“沒人再做實事求證這事兒了。我是說,特朗普就這樣當上了總統。”保羅·霍納(Paul Horner)說道。他在接受《華盛頓郵報》的採訪時宣稱自己應該對很多虛假消息負責。“我認為特朗普能坐在白宮裡都要感謝我。”

虛假新聞背後的操縱者或許還會控制使用者的流覽器及移動設備,使之陷入僵屍網路的控制或者滿足其他一些惡意目的。麥特維辛警告說:“這場戰役的目的之一是保護使用者免遭無法看見的安全威脅,而不僅僅是內容上的問題。”她回憶了最近一個案例。駭客通過控制網路攝像頭等物聯網家用設備接入僵屍網站,導致Twitter等常用網站至少一天無法訪問。 

任重而道遠

打擊虛假新聞和其它形式的社交媒體平臺濫用,將是一個複雜多面的過程。韋巴赫補充說,目前尚沒有絕對有效的辦法。他說:“進一步的工作很可能需要結合人工監管和演算法篩選,過濾掉謬誤和濫用,同時還需要賦予使用者更大的權力。”

正因為如此,作為聯邦貿易委員會高級政策顧問的麥特維辛認為現在還不是深究內容過濾這個問題的時候。首先,私營企業必須有所轉變;然後才是政府進一步介入,阻止網路安全威脅。她指出:“目前政府如有過於激進的反應,還是不成熟的。”

在任何情況下,社交媒體網路都不可能對虛假新聞坐視不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Facebook不能意識到虛假新聞的破壞後果,無論是用戶還是監管者都不會放過他們。”韋巴赫警告說。“這些公司之所以沒有因為用戶上傳的虛假和惡意內容背上官司,是由於國會在1996年試圖通過一項條款,禁止不適當的內容出現在網上,以保護‘見義勇為的’公司,以及鼓勵線上平臺的發展。”

一旦社交網路平臺試圖封堵糟粕內容和虛假新聞,他們就會“遭到來自保守主義者的猛烈抨擊”,韋巴赫這樣預測到。實際上,他指出一些獨立評估發現,虛假新聞在支持特朗普的陣營中更為普遍,也更具影響力。“我希望社交媒體平臺有勇氣堅持立場。”他說:“他們需要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抱以開放的姿態,同時也要根據結果投入相應的技術。”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假新聞、仇恨言論、社交媒體濫用:該如何化解?."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9 十二月, 2016]. Web. [29 March,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9023/>

APA

假新聞、仇恨言論、社交媒體濫用:該如何化解?.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6, 十二月 29).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9023/

Chicago

"假新聞、仇恨言論、社交媒體濫用:該如何化解?"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十二月 29, 2016].
Accessed [March 29,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9023/]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