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對激增的專利申請數量,中國的知識產權體系當如何應對?


         1210日,湯姆森路透科技資訊集團(Thomson Reuters Scientific)發佈報告指出,中國新專利申請的數量急劇增加,並預測到2012年,即將超過目前新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日本。該集團發言人波姆·斯泰姆布裏吉(Bom Stembridge)說,“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起點很低,但現在卻是增長速度最快的。”


 


的確,知識產權已成為中國炙手可熱的財產。目前中國總的專利申請數量已超過美國:2007年,中國共有694,153件專利申請,年增長率達到21%, 而美國有468,330件,年增長率是5%


 


倫敦知識產權協會主席伊恩·哈威(Ian Harvey)說,“中國即將成為技術與知識產權大國,未來二十年將形成專利申請大潮,衝擊美國和歐洲,成為主宰重要技術的壟斷力量。中國企業和高校已經認識到,如果他們能發明新一代的高清電視或手機,他們就能成為制定全球標準的中堅力量。”


 


很多人可能對此都感覺非常意外。因為中國歷來都被視為全球的低附加值製造中心,這裏的企業缺少自有技術和品牌,並且以侵犯知識產權而“聲名遠揚”。但專家向我們表示,中國經濟發達城市的知識產權環境已有顯著改善,中國企業申請專利的熱情也是風起雲湧。而掀起這股熱情的動力是,中央政府打擊侵犯知識產權的決心比過去更大,同時也在不斷提高保護知識產權的能力。


 


接受採訪的專家認為中國知識產權意識和保護得以快速發展主要是因為,中國政府、企業和研究機構意識到知識產權對於提升價值鏈至關重要。但儘管如此,目前還存在著許多問題。譬如,雖然已經開展了大量培訓,但專利註冊流程還是嚴重短缺人手和專業技能,而這個問題也不是立時三刻就能得到解決。與此同時,隨著經濟局勢惡化,仿冒熱點技術的行為可能會加重。


 


儘管問題仍然存在,但這個變化對外國企業的影響還是十分顯著:專家強調這些公司應該努力理解和利用中國更加有效的知識產權制度。的確,隨著跨國企業日益傾向于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他們也更重視這個問題。


 


關於知識產權的是非曲直


 


中國與過去的日本和韓國一樣,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緊隨著製造業的繁榮而生,從領先的藥品到低端的DVD無一不受到影響。中國也因此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噩夢,引來無數人,尤其是美國人的詬病。


 


專家稱,中國的仿冒行為比大家想像的更加地域化。知識產權諮詢公司羅思國際(Rouse & Co International)中國區經理盧克·明福特(Luke Minford)解釋說,雖然我們聽到仿冒這個詞的頻率越來越高,但其實這個現象具有地域性。他說,“有些地方的保護主義嚴重,貪污腐敗橫行,所以這些地方的仿冒行為就非常猖獗。”這種行為主要出現在中國各地的製造中心。“有些領域的產品非常依賴某項具體技術。”某些這樣的區域有集中的國有企業或者具有特別技能的工人,但卻因競爭力還不夠而無法吸引海外投資。保護主義與仿冒行為之間相互影響的程度越來越大。他說,“有關當局和地方行業對於仿冒行為採取的對策是有很大區別的,因為他們對於某些知識產權有既得利益。”


 


但儘管仿冒行為非常猖獗,明福特卻認為這並沒有增加企業對知識產權的擔憂:企業認為這是個可以想辦法緩解的常見現象。但合資企業的問題比較突出。他說,“達能(Danone)就是個典型的例子。”這家法國食品飲料製造商對自己的合作夥伴娃哈哈集團提起訴訟,指責他們銷售的產品與合資企業旗下的產品存在競爭,但還未得到法院的支持。明福特指出,這樁案件其實並不罕見,他接手的很多案例都是關於如何控制知識產權,確保不外泄。他說,“保護專利技術和貿易機密是當前非常熱門的問題。”


 


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


 


雖然這些頑疾很難完全治癒,但觀察人士對於中國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舉動表示高度讚揚。明福特說,“過去15年來中國已經取得了長足進步。1997年當他剛開始處理知識產權問題的時候,中國的知識產權環境與現在根本不可同日而語。”現在中國很多地方的仿冒程度,以及對仿冒的態度都有了根本性的轉變。“你現在可以採取任何措施來處理和打擊仿冒。事實上,所有一線城市以及多數二線城市目前都為知識產權保護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他說,今年六月中國出臺的《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Strategy)剛剛開始實施。“我認為大家現在都開始真正重視知識產權。北京、上海、深圳、廣州的法院也開始重視這類案件。”該戰略的影響,以及歐盟支持開展相關培訓,增強法院對知識產權法的理解,正在產生切實可見的效果。“現在侵犯知識產權的後果越來越嚴重。”


 


我們經常聽到的關於中國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的抱怨包括: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不完善,執行不得力,整個制度傾向保護國內企業的利益。但倫敦知識產權協會的伊恩·哈威卻對這些批評之聲不屑一顧。他說,“很多抱怨都是來自決策者和企業人士,他們根本不懂知識產權。”哈威曾經就任英國政府知識產權顧問委員會(Intellectual Property Advisory Committee)前董事長兼CEO


 


明福特解釋指出,有時候人們的抱怨是因為中國屬於大陸法系,而許多公司,尤其是那些來自英國等英美法系的公司認為,如果你是市場上第一個使用某項技術的人,那麼你就理所當讓擁有專利權,但在中國並非如此。他說,“中國是大陸法系,也就是說在絕大多數情況下,你必須向相關機構註冊你的知識產權。”所以商標和專利是需要註冊的。“首要規則就是:先搶到你的權利。”


 


但總體而言,人們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越來越有信心。哈威說,“中國的專利訴訟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其中98%都是一家中國公司起訴另一家中國公司,這說明中國公司認為知識產權是有價值的。其次,他們認為國家的司法制度是值得信任的。”另外,外國公司起訴專利侵權的成功率在90%以上,而如果他們在美國的法院起訴美國公司,成功率則只有35%。同樣在中國起訴的費用也相對便宜(中國是60,000120,000美元,美國要花費500萬美元),中國執行判決的速度也很快(1214個月,美國要57年)。


 


哈威說,許多外國公司的知識產權“受侵犯”都是自作自受。譬如,許多公司沒有配備專業的知識產權人員,有些因為害怕損害政府關係而不願採取法律手段。鑒於中國的知識產權環境有所改善,哈威建議企業在中國構建自己的知識產權中心,尋找先進的新技術並且加強與中國技術夥伴的合作關係。


 


問題與解決方法


 


雖然瑕不掩瑜,但是反之亦然。儘管有了長足進步,但中國要實現自己的目標,未來依然面臨著嚴峻挑戰。其中的一個問題,專家指出,雖然國內的專利註冊激增,但申請的知識產權以及部分專利的品質仍然堪憂。


 


伊恩·哈威也承認“有些中國專利的品質並不高。”其中人員和專業技能短缺是公認的問題。中國的專利申請數量幾乎與美國相當,但專利檢測人員只有美國的三分之一,而且這部分人中還有70%左右工作經驗不足兩年。“培訓任務是任重而道遠。”(哈威說,至少需要五年時間才能成為一名“經驗比較豐富”的專利檢測人員。)另外,哈威還稱,為了提升中國的知識產權體系的形象,那些經驗豐富的檢測人員大多都在處理來自國外的申請。此舉有利於外國公司,但中國企業卻可能因此而失利。


 


針對這種現狀,中國每年聘用300500名專利檢測人員,比英國的檢測人員總數還多。哈威呼籲批評中國的外國人士耐心等待和給予支援。美國以前專利申請遍地開花的時候其實也遭遇過相同的困境。


 


專長處理知識產權事務的上海得勤律師事務所(Shanghai Diligence Law Firm)的高級合夥人商建剛目前在美國哈佛大學深造。他贊同哈威與明福特的觀點,認為不應該對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採取一邊倒的批評。商律師根據自己的經驗指出,中國的法院似乎更傾向於保護國外品牌。他曾擔任過約50起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侵權案中的被告律師,原告都是那些試圖恢復在國內已被註冊的網際網路功能變數名稱的國外企業。但是,在90%的案件中,中國的法院都判決原告方勝訴。而最近他在美國觀察到的一起類似案件中,被告方就獲得了法院的支持。


 


同時他也指出中國目前的體制存在缺陷,譬如法院對同類型案件的判決不能保證前後一致等。而且目前中國的司法體系似乎易被大型財團的遊說所左右,這樣容易造成法院過度保護財團的利益,而不能充分弘揚社會公平和鼓勵個人的發明創新。


<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0pt; FONT-FAMILY: 宋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面對激增的專利申請數量,中國的知識產權體系當如何應對?."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9 一月, 2009]. Web. [03 May,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912/>

APA

面對激增的專利申請數量,中國的知識產權體系當如何應對?.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09, 一月 0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912/

Chicago

"面對激增的專利申請數量,中國的知識產權體系當如何應對?"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一月 09, 2009].
Accessed [May 03,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912/]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