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對話:兩國能找到共同立場嗎?

近日美國要求中國停止向國際市場上輸入大量過剩的鋼材以及南中國海的緊張局勢拉緊了中美兩國之間的關係。“過剩的產能會對國際市場造成歪曲和破壞,” 作為由國務卿約翰·克裡(John Kerry)帶領的訪問中國的代表團的一部分,美國財政部長傑克·盧(Jack Lew)6月6日在北京說到。

隨著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進入第八輪,兩國似乎仍然無法立即達成共同立場。這種形勢與兩國在2014年11月達成共同協議對抗氣候變化時所展現出來的合作精神截然不同。據沃頓商學院和紐約大學的專家所言,就中國如何解決其產能過剩或南中國海問題的糾紛上,仍未見即時的緩歇。

專家表示,事實上,這些糾紛似乎對兩國的上層利益團體都是有意義的。在美國,中國是總統選舉季各方花言巧語的一個有用的替罪羊。同樣的,對於中國而言,增加軍費開支提升其在南中國海的地位也是轉移其經濟下滑、產能過剩和失業問題的一個有用工具。

據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趙敏淵Minyuan Zhao)所言,中美同意共同對抗氣候變化本可以為兩國之間的關係創造一個新階段。但是在氣候協議之後不久,中國的經濟開始下滑,而且有“許多燃眉之急”亟需解決,“因此必須救火第一,經濟建設第二。”

與此同時,美國和中國相互指責對方在南中國海保持挑釁的軍事姿態,紐約大學經濟學和金融學副教授李安(Ann Lee)說到。除了強調領土主權外,此舉的表面原因在於捍衛在該區域的經濟利益。沃頓知識線上近期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年通過該海上航線的貿易額約為5萬億美元。中國與該地區其他國家之間的貿易關係也正在蓬勃發展,“如果還有更多的商業合作,美國軍隊就沒有在該地區存在的理由,”她補充道。

趙敏淵和李安在天狼星衛星廣播公司111頻道沃頓商業電臺(Wharton Business Radio on SiriusXM channel 111)播出的“沃頓知識線上”節目中探討了這些糾紛以及解決糾紛的前景。

為了解決經濟糾紛,兩國都需要認識到國際經濟之間相互依賴的特性,趙敏淵說到,“如果你摧毀了市場,我們都將沉沒在同一艘船上”,“如果世界上其他國家表現不好,你的商品也就賣不出去,這是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論點。”

如果政府選擇通過補貼企業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這些企業就會利用這些資源增加新的產能,趙敏淵說到。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如果他們無法為自己的產品找到“一個合適的價格”,兩國企業都將蒙受損失。這場消耗戰對誰都無益,她指出。

先收割,再付錢

趙敏淵表示,中國非常清楚它的經濟政策的牽連和影響;事實上,中國是承擔最嚴重的後果的國家。但是與它目前所面臨的失業問題以及產能過剩迫使工廠關停的痛苦相比,中國經濟政策回過頭來糾纏它的後果似乎“遙遠”且“次要”,她補充道。這與美聯儲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所實施的量化寬鬆政策並沒有區別,儘管有很多其他國家(包括中國)都在指責美聯儲損害了國際金融體系的長期穩定性。

生產了許多蘋果產品的中國的富士康公司最近裁掉了其在昆山工廠的6萬名員工,因為該公司將轉向機器人領域,並且將一些運營地點轉移到了印度。《南華早報》在一篇報導中引用政府的調查說到,“在昆山多達600家企業都有類似的計畫。”

根據趙敏淵所言,在2008年經濟危機期間,中國試圖通過大量投資增加產能“以保持經濟的活力”。

趙敏淵表示,政府之所以採取這些短期手段,是因為比起考慮長期目標,他們更需要快速解決當前的危機。他們還採取了此類措施來避免“合法性問題”,因為在經濟低迷期中政權會喪失公信力,引發社會動亂,她補充道。

領土糾紛

趙敏淵表示,南中國海不僅具有戰略重要性,且資源豐富。圍繞中國在南中國海的領土主權的問題要追溯到歷史上久遠的年代之前,而且該區域的海上疆界也並不明確,她補充道。她記得自己在中國長大期間就一直伴隨著“鄰國始終在侵犯我國領土”的廣播背景。

追溯南中國海糾紛的歷史起源,李安說到,中國覺得自己對該區域的權利是不可談判的,因為南中國海數百年來都是中國的領土。事實上,在二戰後,包括美國和蘇聯在內的同盟國一致同意這些島嶼應該移交中國,作為中國幫助同盟國在戰爭中擊敗日本的回報。在戰爭中,這些島嶼一直由日本佔領。

二戰之後,這些等式變了。1949年共產黨戰勝了國民黨,“當時美國非常反共,因此決定只承認臺灣,因為國民黨逃到了臺灣,”李安說到。當時臺灣宣稱擁有這些島嶼,她補充道。 

美國兩面派?

美國抗議中國在某些島嶼上建立軍事基地。“坦白來說,中國只不過是在對越南和菲律賓等其他國家在南中國海的一些島嶼上建立軍事基地的行為做出反應,而美國卻對此一言不發,”她指出,“他們稱美國的這種行為虛偽。當美國無法反駁中國是對的這一事即時,它就指責中國在這些島嶼上建立的軍事基地比其他國家的大。”

此外,據李安所言,美國在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應用到南中國海糾紛的問題上行使了雙重標準。她表示,當日本因為臺灣漁民在遠離其海洋邊界的水域捕魚而非法逮捕臺灣漁民時,美國並沒有對日本發出反對之聲。

鑒於這些前後矛盾,“美國在南中國海的立場已經升級為政治問題,而不是一項有關國際法的問題,”李安說到。

經濟活動的威脅

李安指出,直到三年前南中國海緊張關係升級前,中國與其鄰國仍然保持著繁榮的經濟活動和合作關係。大陸已經與臺灣達成和解,兩岸建立起了強健的經濟紐帶,“在2013年之前,日本、韓國和中國也相處得非常融洽,幾國甚至還討論著建立像歐元區一樣的亞元區,”她補充道。該地區的其他國家,例如東南亞國家也與中國的供應鏈網路互通聯繫,她說道。

據李安所言,所有的這些經濟活動都為美國加強其在南中國海地區的軍事力量提供了理由,“在這一地區有如此之多的活動、和平和合作正在進行,這明顯是對美國軍事的一個威脅。因此他們需要一個進入南中國海的理由。”

與此同時,美國在南中國海的出現也給了中國一個加固其軍事力量的正當理由,趙敏淵表示,“從本質上來看,這件事情為雙方都提供了一個提高軍備費用的理由。”

隨著中國的經濟下滑和產能過剩,民族主義情緒就很容易被利用,趙敏淵補充道,“隨著國內的產能過剩,他們就有理由在這些島嶼上加強存在感。中國需要將民眾的注意力從經濟上轉移到民族自豪感等其他事情上。”

解決糾紛的前景

據趙敏淵所言,美國和中國都必須向對方表明,如果他們繼續當前的道路,雙方都會有所損失。“兩國共同的立場是為市場制定條例,使市場具有投資者可以仰望的規律性和期待值,”趙敏淵說道。

至於在放開其過剩的產能方面,李安認為中國經濟之所以受限,是因為它的許多工廠都是國有企業,“發達國家都知道要想觸動這些根深蒂固的產業要有多難。”

美國和中國可以解決它們在南中國海的糾紛,特別是當中國期望在一系列能源項目上從美國企業吸引投資時,李安指出,“有很多協商和緩和緊張局勢的方式。只是有各種各樣根深蒂固的利益都希望在那裡製造糾紛和戰爭。”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中美對話:兩國能找到共同立場嗎?."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1 七月, 2016]. Web. [19 April,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832/>

APA

中美對話:兩國能找到共同立場嗎?.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6, 七月 0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832/

Chicago

"中美對話:兩國能找到共同立場嗎?"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七月 01, 2016].
Accessed [April 19,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832/]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