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德國,用“你”還是“您”來稱呼對方大有深意

在商務世界中,沒有什麼比以被人認為失禮或者不恰當的方式稱呼你的老闆、客戶或者談判對手更糟糕的錯誤了。雖然所有國家都有其語言禮節,可是,在德國,使用正確的用辭卻是個令人畏縮的任務。眾所周知,在德國,一個人的頭銜會在其名片上印上好幾行——你的德國同事雖然在費城被稱為克勞斯(Klaus),可在法蘭克福,他則會被稱為穆勒伯爵博士教授先生(Herr Professor Doktor Graf Mueller)。更糟糕的是,德語還對美國人的簡單稱呼“你”(you)有兩種表達形式的幾種語言之一:非正式的“你”(du)和正式的“您”(Sie)。在德國,人們對他人稱謂的恰當形式這一複雜問題還不止於此,這些稱謂還涉及到歷史、社交和情感喚起等問題。

18世紀,這個國家在歐洲的影響處於鼎盛時期。其時的普魯士國王、臭名昭著的腓特烈大帝(Frederick the Great),是個極其隱秘的人。據說,在他的夏日宮殿度過幾個月時光的客人可能並不知道他還有個妻子。這是個反諷的故事,因為他在建設宮殿時故意把為客人準備的空間留得很小。他並不熱心於和人類交往,相反,他總是讓自己的愛犬環繞左右。事實上,他以正式稱謂“您”來稱呼他的狗。有證據表明,腓特烈大帝使用這個代詞純粹是為了表明他對狗的深厚感情,更有甚者,他堅持自己死後要與自己的愛犬合葬在一起。

理論上的 先生

簡單來說,非正式稱謂“你”只用于家庭成員和親密朋友之間。此外,也用於祈禱時稱呼上帝和其他聖人。很顯然,這個稱謂也用於動物。正式稱謂“您”則用在所有其他場合,以示禮貌、尊敬和疏遠。從其他得到普遍應用的規則來看,從正式稱謂向非正式代詞的快樂轉變,“你”可被用來向交談物件表明已承認雙方確立了親密和信任關係。對更為傳統的年長德國人來說,這個成功轉變甚至值得用“為兄弟之情乾杯”來慶祝。這兩種稱謂也可以在談話的中途交叉——談話中繼續使用“您”,但轉為稱呼對方的名字。一旦德國人同意使用“你”,那麼,再轉換為使用“您”就意味著他們之間關係的終結。

此外,根據環境的不同,禮節的應用也不同。因此,在柏林高尚區的高端商店中,人們必須以“您”相稱,而在街角小店中,即便是最受尊敬的博士先生也不一定能得到同樣的禮遇。這種差別同樣也擴展到了德國的兩大政黨。社會民主黨黨員(Social Democrats)很少,甚至從不以“您”彼此相稱,同時,在執政黨基督教民主黨聯盟(Christian Democrats)的黨員以及聯盟夥伴之間,非正式稱謂也是常規做法。

在使用中弄清“你”和“您”之間的區別,是個很複雜的過程,因為過去數年來,規則已經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使用稱謂的重要性可以追溯到德國文化和歷史的不同時點。這些稱謂頻頻成為用來表達政治主張和宗教主張的工具。舉例來說,早在16世紀初,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就在其作品中不敬地以“你”稱謂教皇。這個資訊隱含著對教皇的批判,同時也宣示了人和教會之間的平等關係。後來,弗裡德里希·席勒(Friedrich Schiller)在其出版於1784年的著作《陰謀與愛情》(Intrigue and Love)中,秘書伍爾牧(Wurm)則用“您”來稱呼一對工人階級夫婦——這是稱呼“社會底層”人士時一種前所未有的姿態。起初,讀者對這種正式稱謂感到不解,但他們隨後瞭解到了這對夫婦的女兒與宰相的兒子之間的關係,這是一種傳達出了社會意義和政治意義的關係。因此,就尊敬而言,只是選取這兩個代詞中的某一個,就帶有錯綜複雜而且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政治意味。

在最近的歷史中,1968年見證了德國社會的重構。當時,現被稱為“68一代”(Generation of '68)的德國青年學生沖上街頭,抗議德國的保守主義,從而引發了持久的變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場抗議越戰戰爭的學生運動,使主張環境保護進步的“綠黨”(Green Party)應運而生,並開啟了女權運動的浪潮。但是,就當時的環境而言,最重要的是,他們徹底改革了德國的語言學。在那之前,即便在家庭成員之間,人們也一直在以“您”相稱。當然,學生們也用正式稱謂“您”彼此相稱。改革的轉捩點是,那場學生運動的參與者有意開始以“你”彼此相稱,以表明群體的團結和平等——此舉是對同時由工人政黨發起的運動的模仿。與此同時,部分因為德國的分裂,稱謂轉向“你”也表明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民之間的平等——這是很容易通過語言強制推行的一個社會主義原則。

今天的狀況如何呢?向自由現代性(liberal modernity)的轉變,與嚴格的等級制度傳統規則——要求社交禮節和彬彬有禮的規則——之間一直在進行持續不斷的鬥爭。因此,一個模糊不清的主觀系統就此形成。通常而言,德國人根據兩個主要標準來確定應該使用哪個代詞:他們對他人瞭解程度如何,以及這個人與自己是否同屬一個社會群體。只需對當今德國這些規則進行快速檢驗即可明瞭,它們已經不那麼複雜了,而且也比過去數十年更自由了。

電話會議上的 先生

德國的學術環境清楚界定了“您”和“你”的使用規則,儘管並不是所有人都遵從這些規定。不妨看看德國教室裡的動態。當與教師和教授說話時,學生要使用正式的稱謂,之後加上“Frau”(夫人)或“Herr”(先生)和姓氏。在學生上學的最初十年,教師使用“你”稱呼學生。然而,從第十一年級的中學開始,教師普遍開始用“您”稱呼學生,同時繼續使用學生的名字——這種稱呼方式就是廣為人知的“Hamburger Sie”。

在大學,學生幾乎始終都會用“您”稱呼其教授,相反也一樣,但是,即便在這種場合我們也曾碰到過規則的例外情況。比如說,慕尼克科技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in Munich)的學生安妮特·敏特根(Annette Mintgen)就有一位很前衛的教授,他試圖採用一個互稱“你”的規則。學生們很不習慣這種不同尋常的主張,很快就開始排斥這位教授的這一努力,以維護他們熟悉的現狀。

在商務世界中,也就是在一個具有固有等級的環境中,適當的稱謂形式這一禮節問題與稱謂的規則同步出現。你怎麼稱呼團隊中的一位年輕成員呢?你一直用“您”來稱呼自己的老闆嗎,即便他或她比你更年輕?你怎麼稱呼與你擁有工作以外關係的人呢?問到德國人如何回答這些問題時,他們在給出答案之前總會遲疑一下。弗勞恩霍夫風險投資集團(Frauenhofer Venture Group)的投資經理馬提亞斯·凱克(Matthias Keckl)和麥肯錫公司(McKinsey)的專案運營經理約翰尼斯·埃爾斯納(Johannes Elsner)都認為,“這是個很複雜的問題。”

在德國,傳統要求,人們必須在工作場所維護禮節,要以正式的形式“您”稱呼從剛畢業的大學生到公司首席執行官在內的所有同事。人們認為,這一規則能在管理層和下屬之間製造出必要的距離感,能促進工作場所相互尊重的文化,而且能將個人關係和工作關係清楚地區分開來。畢竟,如果談話的風格暗示兩人是朋友,那麼,一個人怎麼好意思解雇一個下屬或者為同事的績效表現給出差評呢?正式稱謂“您”就為人們之間的關係提供了必要的距離感。除了正式規則以外,德國人也認識到,自己的傳統保守文化在最近幾十年中已經變得越發自由了。

“創意性”公司——比如,技術型初創企業、出版公司和廣告公司等——已經徹底拋棄了“您”這一正式稱謂,這些公司不但允許,而且堅持讓大家在組織上下都使用非正式的稱謂“你”。這些公司的經理們堅信,營造良好的團隊動態,比通過語言來維護權威和距離更重要。舉例來說,新潮的互聯網廣告公司Ray Sono的創建者,就已經建立了增進員工友誼的明確目標。他們認為,在工作場合要求使用非正式的稱謂“你”,對取得大家融洽相處的目標大有説明。

與此同時,德國商界普遍認為,傳統保守行業——比如,銀行業、管理諮詢業和保險行業等——的員工,彼此之間的交流必須繼續以“您”相稱。可實際上真的如此嚴格嗎?銀行家、諮詢顧問和保險公司員工之間的對話表明,從年輕的分析師到常務董事,他們彼此之間都以非正式的“你”相稱,而且這種方式通常會進一步延伸:鼓勵他們在與其客戶建立工作關係伊始,便使用非正式稱謂。

我們最近與諮詢顧問機構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舉辦的一個資訊會議,就是以“為簡便起見,讓我們彼此之間以‘你’相稱吧。”開始的。同樣,拜訪投資管理巨頭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的經歷也表明,當同事們彼此交流時,都拒絕使用正式稱謂“您”。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少數極端保守的傳統德國公司,比如,西門子公司(Siemens)和寶馬汽車公司(BMW)等,則一直強調在所有的工作交流中都要繼續使用傳統的稱謂“您”。然而,隨著工作場所變得更隨意這一強大潮流的來臨,甚至連這些公司也開始經歷其員工語言行為的變化了。

今天,很多德國公司都有全球性業務,而且會在其德國的辦公室聘用不講德語的員工。在這種情況下,會議和工作場所的交流往往會以英語進行,從而,德語中的恰當稱謂就不稱其為問題了。舉例來說,在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德國公司,大部分交流往往會以德語進行,可一旦一位美國經理走進會議室,人們交流的語言就會立刻轉為英語,因此,是用“你”還是用“您”的兩難選擇便不存在了。

任何規則都有值得注意的例外,尤其是當考慮到方便性的時候。因此,在具有潛在衝突或者氣氛激烈的商業情境中,在同事之間規律性的日常交流中,為了在雙方之間製造出距離感,德國人依舊會使用“您”。當存在著由“您”營造出的拘謹氣氛時,對某個合同或者在某個情景中採用較為強烈的立場會更容易些。因此,人們會努力保持這種距離感,以便將未來出現意外或者衝突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程度。正如寶馬汽車公司的經理凱蒂·赫裡克(Katy Herrick)談到的,未經她的許可,一位年輕的同事反復以“你”來稱呼她。她認為,在工作場合,這位同事的行為既隨便又不夠職業,所以,當她與他交流時總是在刻意使用“您”,以便委婉地恢復被他破壞的距離感。

在啤酒花園中的 先生

初看起來,社交場合的“您”和“你”之間的界限,比正式場合的界限要模糊得多。教德語的外語教師瑪勒莎·溫克勒(Maresa Winkler)列舉了一個說明這種模糊性的例子。當她第一次遇到新鄰居時,不能確定應該怎麼稱呼他。一方面,他的年齡看起來和自己相仿。可另一方面,他穿著正式的商務套裝——很顯然,他要去上班。當他以自己的名字自我介紹時,瑪勒莎意識到,自己應該以非正式的“你”稱呼他。如果他以自己的姓氏自我介紹,那麼,她就應該以正式的“您”來稱呼他了。瑪勒莎的經驗之談,為類似的模糊情況提供了建議,她還建議,要避免使用全部人稱代詞。

在另一個例子中,健身教練泰萊特·薩爾肯(Telat Salcan)在大部分時間都使用“你”。面對與他年齡相仿的人,他只使用非正式的稱謂。而面對年長的人,比如說他朋友的父母,他則會使用“您”,直到對方請他用“你”相稱。在這種情況下,他要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是朋友的父母是否保守。同樣,安妮特·敏特根也談到,他男朋友的父母一直用正式的稱謂“您”和她交談。十多年來,安妮特的父親也一直用“您”稱呼她姐姐的丈夫,直到女婿最終決定先發制人,開始以“你”稱呼對方為止。最初,岳父頗感吃驚,但很快,他也開始這麼稱呼女婿了。儘管從總體上來說岳父並不反對這種理解,不過讓對方以“你”稱呼自己卻是從未想過的事情。

當然,關於使用“你”還是“您”的社交規則,不同的地區也存在著差異。在南方的聯邦州巴伐利亞出生和長大的大學生克裡斯汀·裡德勒(Christine Riederer)談到,儘管慕尼克的巴伐利亞人更喜歡以更正式的稱謂稱呼他人,不過鄉村的巴伐利亞人大部分時間都使用“你”。這一特性製造了很多奇異的情景,其中就包括一位55歲的巴伐利亞婦女曾因以“你”來稱呼一位警官而受到訴訟。值得慶倖的是,法官判決,她的行為並不構成冒犯,而是她生活的鄉村的習慣稱呼方式使然。

我們從這個“沼澤地”中可以得出什麼結論呢?是的,德國的語言文化正在解放。無論公司年輕、新潮,還是成熟、保守,人們在辦公室都比以往更經常地聽到以“你”彼此相稱了。事實上,在工作場合和個人生活中,同事之間均以“你”彼此相稱已經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了。傳統上,“Dienst [戰爭] Dienst und Schnaps [戰爭] Schnaps”,意思是說“工作是工作,酒是酒。”可這個概括了德國人面臨用“你”還是用“您”兩難處境的諺語已經過時了。雖然正統文壇依然推崇保守、有禮而且過度謙恭的德國人,但社會卻在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而且需要更友好也更隨便的德國人。對美國的旁觀者來說,因為自己的語言並沒有這種清楚的差異,所以,重要的是,要弄清使用“你”和“您”並不是只是改變了代詞,而是個在情態和語氣上具有顯著重要變化的問題。此外,僅僅是包裹在某些情景中的代詞,也能傳達出深層次的感激和愛戀。毫無疑問,腓特烈大帝和他的愛犬一定會對此深表贊同。

這篇文章由2013勞德學院(Lauder Class of 2013)的學員米拉·阿達莫娃(Mila Adamova)、塔尼婭·馬格斯(Tanja Magas)和茵娜·馬格諾娃(Inna Morgounova)創作。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在德國,用“你”還是“您”來稱呼對方大有深意."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8 一月, 2012]. Web. [28 March,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986/>

APA

在德國,用“你”還是“您”來稱呼對方大有深意.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2, 一月 18).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986/

Chicago

"在德國,用“你”還是“您”來稱呼對方大有深意"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一月 18, 2012].
Accessed [March 28,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986/]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