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質漸變”: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大挑戰

過去一個月中,眾多新聞報導了某些中國出口產品的品質和安全問題在本次的“觀點”專欄中,中國優勢(China Advantage)公司,一家向美國和歐洲公司提供外購和供應鏈管理的服務公司的創始人和總裁保羅·邁德爾(Paul Midler)就他所提出的“品質漸變”(quality fade)的觀點發表了看法。邁德爾將“品質漸變”定義為“通過故意地,偷偷地削減產品品質的方法來擴大利潤率的習慣”。以下為邁德爾的全文:


最近關於一系列中國出口商品品質問題——寵物糧受禁用化學物質污染,玩具塗刷有含鉛塗料,輪胎在高速運轉下脫落等——的新聞報導拉響了美國公眾的警鐘,並且導致了眾多出口產品的召回。但是,未直接受到這些召回事件影響的供應鏈專業人士們仍保持著異常的平靜。“一切都將好轉,”一位正在中國出差執行採購任務的美國進口商說,“中國在持續發展,其產品品質也會自然隨之提高。”


該評論聽起來合乎邏輯,但並不一定正確。正如中國本身的歷史所顯示的,品質並不總是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提高。在19世紀末期,西方國家搶購中國漂亮的絲綢產品。產品需求急速擴大,新的從業者也隨之進入該市場。隨著競爭的加劇,生產商開始在品質上偷工減料,使得中國出口的絲綢產品立即被人稱為“劣質商品”。到20世紀初期,貿易商已經開始在其他地區尋找類似產品。日本因為始終如一地提供高品質產品而聞名,從而成為了具有吸引力的一個出口國家。到1930年,日本出口的絲綢產品數量達到了中國的兩倍。


中國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製造商一直採取我所稱的“品質漸變”(quality fade)行為。這種行為就是故意地偷偷地通過削減產品的品質來擴大利潤率。進口商經常未能注意到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因為品質的變化並不明顯,但在持續走低。最初的產品樣品品質很好,但是隨著連續生產的進行,必要的投入在逐漸縮減。


讓進口商惱火的是品質的衰退經常在他們認為需要進行檢查的時候才最終並注意到。一家美國公司在一年內曾一直進口某保健和美容產品,一直到其產品的包裝紙盒突然被產品本身的重量壓扁。紙盒壓扁的原因無他,只能是品質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該供應商譴責其下家用那些劣質產品替代了合格紙盒。


鋁到哪里去了


有些品質問題並不嚴重,但有一些問題則非常令人害怕。其中一個讓人最煩惱的案例是我在中國工作時所碰到的,關於建設高層商業建築所使用的鋁質支架的生產和進口。在混凝土進行澆鑄時該支架能夠支撐起數噸重的混泥土,因此他們整體的穩定性是至關重要的。設計該支架、並擁有其專利的美國公司對所有關鍵零部件的生產進行了設計。該公司清楚知道每個部件精確的品質,但即使是其成熟的工程水準也未能阻止供應商單方面決定降低產品的規格。當“生產過失”被發現時,其中一個鋁質部件的實際重量不到其設計重量的90%。


那些少了的鋁到哪里去了?成本降低了,自然到了工廠業主的口袋裏。而留給客戶的就只有增大的產品風險。品質衰減就像壓垮駱駝的那最後一根稻草,是致命的一擊——只存在消極影響。供應商在一步一步地削減品質,挑戰極限,一直到他們被抓住或者導致了事故發生。


即使當進口商發現供應商存在品質衰退的行為,他們也經常無動於衷。與糾正這些品質問題所存在的困難相比,許多品質問題被視為不足一提。顧客可能不會注意到產品的瑕疵,但肯定會注意到產品不能及時發貨。發現產品缺陷的機會一般來說較小,但是如果延遲交貨,很大可能會丟失生意。


一些進口商勇敢地嘗試與品質衰退進行抗爭。他們堅持要求供應商更換不合格產品,並且由工廠承擔相應費用。精明的供應商——絕大部分供應商都異常精明——在回應這種要求時會威脅終止供貨關係,或者提高價格。這時,進口商可能會說他們將更換供應商,但工廠主明白,這只是一句空話,因為尋找並培養新供應商會需要很長的時間。並且不管怎麼說,誰也不能擔保下一個供應商不會像第一個這樣採取同樣有意的行為。


採取偷工減料行為的工廠主清楚地知道在這場貓和老鼠的遊戲中,他和他的客戶究竟處在什麼位置。他最終不會有任何損失,只會收穫更多利潤——並且在第一次成功後,勿庸置疑的是他們會再次採取這種行為。當工廠業主就產品品質問題表達最真摯的歉意,並且發誓不會再犯類似問題時,進口商只能閉上眼睛,希望一切都好。


如果亞當·斯密(Adam Smith)還健在的話,他可能早已經就全球採購撰寫獨立的一個章節了。因為從進口商找到供應商、並且將其培養到滿足要求為止,需要很長的時間,所以他們會將自己的供應商保密。進口商最不願發生的是競爭對手瞭解到任何自己供應鏈的優勢資源。即使共用資訊有助於他們的共同利益,進口商也會將這些資訊據為己有。因此,即使出現任何因為生產中的欺騙行為而導致的聲譽問題,工廠基本不用承擔代價。當生產商被隱蔽起來時,“無形的手”就無法起到作用。


這種問責制度的缺乏同樣也有法律上的原因。當在美國出現召回事件時,進口商承擔所有召回導致的費用。但他們如果想下一步在中國採取任何法律行動的話,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極個別案例中進口商成功起訴供應商並要求他們對產品缺陷承擔責任。因為許多供應商在貨物出廠前已經將貨款收訖,進口商甚至無法享受到向供應商推遲付款所帶來的杠杆作用。進口商所享受到的杠杆作用普遍比所想像的要少。


瞞騙第三方測試機構


在意識到品質問題的存在後,許多人尋求第三方測試,並將之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理論上來說,測試應能奏效。在產品出口之前,供應商選取一件樣品並將樣品寄送到某個高聲譽的國際實驗室,由該實驗室進行檢測,以確保產品的安全性。但不幸的是,當供應商想規避這套體系的時候,測試並不奏效。


我最近和一位供應商在一起工作。他在將高品質液體皂出口到美國的過程中遇到了困難。為解決這些問題,供應商需要有實驗室的測試結果。該供應商隨機選取了10件樣品,並將所有的樣品寄送到同一家實驗室進行測試。這些樣品中僅有1個通過測試,其餘9個均未通過。供應商選擇了那張帶有“通過”標誌的實驗報告,並將該報告寄送給了客戶。那家美國公司馬上下了購貨訂單,他們永遠也不會知道那些失敗的樣品測試結果的存在。


第三方測試還遠不止在安全方面不能奏效的問題。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CPSC)在2001年曾就此進行過一個研究。在對約200件召回的中國電器產品檢查後,美國消費品安全委員會發現超過25%的產品擁有國際第三方測試機構的批准,例如美國保險商實驗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天祥檢驗集團Intertek Testing ServicesETL)和加拿大標準協會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CSA)。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和《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均提出,解決中國品質問題的方法在於進口商加嚴監管,但是問題依然存在:如果專業的第三方測試機構都未能抓住產品的缺陷問題,普通的進口商又如何能做到呢?畢竟第三方測試機構擁有更好的資源,而且他們的人員經過更專業的培訓。


也可以實施個人品質保證計畫,但是供應商同樣可以繞開這種控制。在一個案例中,某個工廠的一批膠合板被退回後,該供應商僅僅是將該批次中的部分產品與其他品質優良的產品摻雜後一併再次發貨。工廠想降低損失的話,將品質差的產品和優質產品摻雜是通常採用的一個方法。採取將次等產品隱藏其中的行為的供應商都非常清楚一點,即在美國,倉庫工人沒有時間來逐件檢查每件入庫商品。並且再詳細的合同也不能彌補任何在道德上存在的缺口。為了使供應商關係能成功奏效,必須有最基本的信任。


快速致富


為了降低風險,美國公司經常尋求那些規模更大、看上去生產能力更強的供應商。但不幸的是中國的大型工廠相比與小型工廠來說,產品價格更高。規模經濟在中國好像不適用。中國為什麼存在這個問題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個原因與政府在製造業中所扮演的角色相關。


小型工廠可能完全由政府提供資金,而他們的擴張經常由私人投資。私人投資所要求的異常短的回報週期也進一步惡化了該問題。許多工廠希望在僅僅3年內收回投資。而且進口商最不想聽到的話就是“我們希望向您展示一下我們最新的擴張計畫。”供應商投資越多,價格也上漲越快。


中國人存在一種緊迫感,這個感覺就是在機遇之窗關閉之前大家必須加緊工作。對於工廠而言,這就意味著在品質上走捷徑。許多工廠業主目光短淺到無法看到下一張訂單。


美國當局最近向中國政府施壓,要求對人民幣進行重估,以縮減兩國之間逐漸擴大的貿易差額。為安撫美國,中國政府降低了面向製造商的出口退稅。對於部分供應商而言,出口退稅是他們利潤的重要構成部分。這種意外的巨大變化僅會讓工廠業主堅信他們的種種臆斷:他們懷疑製造業的機會可能會隨時消失——這導致許多人更關注眼前利益。


不幸的是,參與到“品質漸變”的中國製造商都贊成一個觀點,即做生意就是在既有的這個市場蛋糕中擴大自己的份額,而不是發展市場這整個蛋糕。他們經常通過短期的策略來擴大自己的利潤率,而這些花招不可避免地會影響到長期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種方法與日本和韓國等經濟體取得成功所採取的策略截然不同,那些國家更注重逐步增加市場份額,並且發展戰略合作關係。


短期博弈


有人譴責品質問題和產品召回的原因在於不斷追逐低價格。進口商一般會尋找價格最低的供應商,因此報價低但在品質上採取捷徑的供應商就會取勝。而那些報價較高,但產品品質也相對更高的誠實供應商就會輸掉這場競爭。混淆真相的供應商會先爭取到訂單——這是常事。


中國供應商在短期博弈遊戲方面非常在行。當後來進口商發現問題時,工廠會反口說:“但是你自己在最初的樣品上簽字同意了呀。”當商品到達美國發現損壞時,工廠會聲稱是進口商為了降低進口費用才編造了故事。這種爭辯在短期內會起到效果。但是長時期後,進口商也會變得精明,並且其他市場也會變得更具有吸引力。


中國的品質狀況絕非不可救藥。數十年前,日本也因製造劣質產品而出名,但那種情況現在已經轉變。情況轉變的關鍵在於將品質意識融入文化之中。但是中國尚未顯示出這方面的意願。面對最近關於中國產品不可靠的指責,中方針鋒相對,聲稱美國產品也不完善。對於中國來說,這是一種讓人遺憾的戰略,並且意味著我們將繼續看到品質問題。如果製造商們繼續競相降低標準,中國將無法取得成功。


本文作者保羅·邁德爾(Paul Midler)在中國事務方面擁有超過15年的經驗,在其製造業的工作生涯中他曾經與數千中國工廠打過交道。他還是一位撰寫中國問題的專欄作者,並有時應邀發表演講。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品質漸變”: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大挑戰."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1 八月, 2007]. Web. [19 April,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358/>

APA

“品質漸變”: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大挑戰.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07, 八月 0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358/

Chicago

"“品質漸變”:中國製造業面臨的大挑戰"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八月 01, 2007].
Accessed [April 19,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358/]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