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供应链再平衡:何处是“岸”

离岸、回岸、近岸,全球制造业与供应链正在经历重大的落脚点大转移。其中很多企业的转移决定都令人始料未及,而转移的理由也往往出乎意料。 

沃顿商学院运营、信息与决策教授莫里斯·科恩(Morris Cohen 以及他的同事、乔治敦大学教授崔世良(Shiliang John Cui,音译)在过去几年内持续追踪这些动向。他们在近期作客沃顿知识在线,介绍他们的最新发现和一些出乎意料的研究成果。

以下是本次对话内容的编辑版本。 

标杆分析研究 

莫里斯·科恩:这是一项标杆分析研究,对象是全球供应链网络中的制造业采购问题。如你所知,今天绝大部分大企业都是业务遍及全球。他们的工厂设在世界各地。近几年、特别是最近10到15年,这些企业的生产采购地点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来说,就是从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转向了亚洲国家,特别是中国。毫无疑问,数以百万计的制造业岗位因此而消失,政界和评论界对此大惊失措,纷纷诘问我们如何才能挽回这些工作岗位?我们如何才能实现制造业复兴?眼下正值美国选举年,这些问题自然不会被他们放过。实际上,关于这方面的讨论甚是火热。

这项标杆研究的最初目的是客观汇总一些基于经验的信息,揭示企业究竟在做些什么。我们不关心企业说了什么、预测了什么,只关心他们的实际决定。

上一次我来这里的时候,介绍了本次研究第一阶段的情况。简单地说就是对50家在中国经营的全球企业进行的一次标杆性研究。我们探讨了研究的发现。在此之后我们便开始进行第二阶段的研究,对象是70家企业,他们的分布更加全球化。我们询问了他们同样的问题,了解他们当前有哪些决策,这些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这些决策的期望效果是怎样的。

生产地点的转移 

科恩:恩,第一阶段确实是这样的:我们没有发现有多少企业会采取“回岸”策略,也就是把生产转移回北美地区,特别是美国。第二阶段我们的样本范围更广,企业之间差异也更大。我们看到有很多生产转移的例子:我需要谨慎措辞,避免使用“转回”,而是“转至”美国。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发起转移的来源。转移发起方不是在美国的企业,而是在欧洲和亚洲的企业。也就是说,这些企业把生产转移到设在美国的美国公司。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约翰? 

崔世良(音译):是的。莫里斯的描述完全正确。我们在第二阶段的调查之所以没有取得和第一阶段类似的结果,部分原因是第一阶段的受访者来自跨国公司的中国分公司。他们可能无法提供完整的企业动向描述。而当我们进入第二阶段后,则出现了大量美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总部,因此就能发现这种比较特殊的转移:美国以外的公司纷纷进入美国。

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 

科恩:我们在研究中会问企业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些决策背后的驱动因素是什么?促使这些企业、特别是非美国本土企业涉足北美制造业供应链的驱动因素是打开市场,是获得创新,而不是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这是显而易见的。美国目前就算不是位居第一位的市场,也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但我同时想说,大量企业也因为同样的原因选择了中国:不是为了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而是为了打入庞大的、不断发展的中国市场。

这就提出了另一个问题:我们没有找到任何占主要地位的模式。我们看到的是制造业从一个地点转移到另一个地点的比较复杂的流向。我们称之为“生产的再平衡”。我们还发现所谓的“生产的再加载”:一些公司希望增加在本国的产能,而不是非要转移到其他市场。

所以针对你的问题,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发现?我不确定能否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但是他们要的是市场渠道和创新,这是他们进入一个国家市场的驱动因素。你或许会说,美国企业已经占有美国市场了,因此对他们而言增量利润相对就不那么高了。 

崔:是的,我完全赞同。我们觉得,这样就能解释美国公司为什么不像外国企业那样,可以从进入美国市场中获利更多。同时,我也同意莫里斯的看法,成本不再是企业做出回岸决定时考虑的唯一主导因素。这个因素曾经主导了企业的决定,但如今我们看到的是:企业决策过程更加复杂,我们所看到的结果也同样如此。 

令人吃惊的结论 

科恩:我认为在第二阶段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是对第一阶段的强化。之前我好像已经提到过这其中没有任何占主要的原因,没有任何占主流的走向。企业似乎都是在进行颇为复杂的平衡分析。让我们感到非常有意思的是,这种现象是普遍性的。当前全球供应链都处在一个重大的重组阶段。各个地区、各个公司,都在问这样的问题:我们的结构是否合理?我们的采购地点是否合理?我们如何才能以最高效的方式将产品推向市场?除却技术能力,往往是转移的能力在改变着企业生产产品的方式。

比如技术和研发,放眼望去,人人都在做这个。所以我认为当前正处于一个裂变的阶段,一个变革的阶段,它重新定义着世界上所有产品的生产方式。 

双向转移 

科恩:(离岸外包)被视为一种单向的流动,一种“你损失,我获益”的方式。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双向转移,看到的是两个方向的流动。因此我们才将其称为再平衡,这是比较主流的模式之一。很多企业都会做出多种决定,有时候甚至是相互抵消的决定,为的是进入发展中经济体及市场,获得劳动力和供应商。因此说没有单一道路,而是很多来来回回的腾挪转移。 

“最主要的流向仍是对华‘流入’” 

崔:我们发现,企业纷纷出于对市场的考虑而进入中国,包括欧洲企业和其它非中国的企业。中国正在逐步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市场。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公司正在走出中国。他们不是出于对市场的考虑。这次他们考虑的是成本因素。比如制衣业就有很多公司出走中国,进入越南、孟加拉国等南亚国家。这些国家的成本比中国还低。我发现这一点很有意思:企业出于不同的原因进入和移出中国。 

科恩:我想补充一点在阶段二的发现。和阶段一一样,最主要的流动方向还是对华“流入”。即便是在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的情况下,即便有一些在中国的公司正逐步挪出中国,当我们问道:“你们准备去哪儿?你们要怎么办?”的时候,我们所观察到的最主流的趋势仍然是大量公司涌入中国。最常见的情况是中国公司在国内的扩张。我们称之为再加载。或者国外公司转移到中国。这仍然是最主流的决定……

我们在第二阶段的另一个主要发现是,质量是公司进入中国的一个促进理由、而非消极理由。

很多年前的某个阶段,有人可能会说:“哦,你要是从美国撤到亚洲,质量就有可能出问题。”毫无疑问,在很长时间里日本是不存在这个问题的。而且如今在中国这似乎也不成问题。中国现在也能生产出品质极高的复杂产品,不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是复杂产品。 

美国与欧洲 

科恩:现在的欧洲则处在一个耐人寻味的节点。在我们的两次研究中,我认为特别是在第二阶段的研究中,西欧是唯一一个生产减少和转移的地方。北美仍然有来自别处的流入。如果我们把它们加在一起,全球都加在一起,是增长的。虽然速度不快,但制造业仍然是有所增长的,或者说正在复苏……但欧洲却呈现净损失。当然东欧和俄罗斯不在其中。这些地方被视为近岸地,就像墨西哥之于美国那样。所以这两个地方是有所增长的。只有西欧在减少。 

“全球经济不是平的” 

科恩:我想说,全球经济并不是平的,充满可能性与机遇。我们尤其应该时刻谨记的一点是:这个国家(美国)有大量机遇,可以振兴我们的制造业,推动我们的经济。前提或许在于创新,或许在于不同类型的技术。无论如何我们应该认识到,只要方法得当,世界就在脚下。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全球供应链再平衡:何处是“岸”."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1 三月, 2016]. Web. [29 March,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8740/>

APA

全球供应链再平衡:何处是“岸”.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6, 三月 2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8740/

Chicago

"全球供应链再平衡:何处是“岸”"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三月 21, 2016].
Accessed [March 29,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8740/]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