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朽的遗产:纳尔逊•曼德拉的战略领导者成长历程

保罗·J.H.休梅克(Paul J. H. Schoemaker)任职沃顿麦克创新管理研究所(Wharton's Mack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的研究总监、决策战略国际(Decision Strategies International)的执行主席,而且是多部著作和文章的作者。最近,他拜访了南非,并在那里与政府领导人和企业领导者讨论了纳尔逊·曼德拉留给世人的遗产。在下文中,休梅克谈到了彰显曼德拉领导力的三个决策,并解析了影响曼德拉职业生涯的早期政治事件。

纳尔逊·曼德拉的生平故事已广为人知,并让他跻身圣雄甘地(Mahatma Gandhi)和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等备受赞誉的英雄之列。的确,他生平中的过人勇气、牺牲精神、智慧和高尚等品格深受世人尊敬,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教益。

而不为众人所知的,是曼德拉从罗宾岛(Robben Island)和其他地方的监狱,帮助南非引入真正的民主制度,并最终成为战略领导者(strategic leader)的过程。举例来说,虽然武力将他与狱友隔离开来,但他依然主持了旨在废除种族隔离制度、要求自由选举的秘密政府会议。其后,他成了这个国家的首任民选黑人总统。

曼德拉非同凡响的生平对其他身陷困境的领导者来说极具教益,其中最重要的品格,就是坚守道德观的执着,以及为了取得卓越成果,对一系列重要战略决策长时期(就他而言,这个时期长达数十年。)发挥影响的能力。

三个决策在曼德拉成长为战略领导者的过程中尤为突出。然而,要想充分理解这些决策,我们还需要了解一些塑造他职业生涯和价值观的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

无期徒刑

曼德拉出生于1918年。他的父亲是一个部落皇室(腾布王朝(Thembu))的顶级顾问,并帮助该部落选举出了新一位新酋长,曼德拉的父亲去世后,这位酋长把孩提时代的曼德拉带到了自己家里。这段经历把少年曼德拉从一个封闭小村庄带到了部落的权力中心,进而唤醒了他对教育和政治的兴趣。他曾在金山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itwatersrand)学习法律,并在求学的早期参与了反殖民政治运动。曼德拉是南非主要黑人政党非洲人国民大会(African National Congress,简称ANC)青年联盟(Youth League)的创办会员,该组织后来被政府宣布为非法组织,并禁止其开展活动。这个国家的执政党南非国民党(National Party,简称NP)1948年上台后,开始推行严苛的种族隔离政策,也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种族隔离制度。

曼德拉以其自由派政治观点和反抗行动,尤其是1952年的“反抗运动”(Defiance Campaign),在非国大赢得了显著地位。受甘地在印度抵抗英国殖民统治取得成功的启发,曼德拉最初奉行非暴力主义。但最后,由于政府采取严厉措施镇压非暴力反抗运动,各种有针对性的反抗行动对曼德拉越来越富有吸引力——那些行动导致很多人被捕。1961年,他与南非共产党(South African Communist Party)共同组建了一支武装力量,并因此被判叛国罪。虽然免于死刑,但遭终身监禁。曼德拉被监禁了27年之久。1994年,他当选这个国家的总统。

虽然身陷囹圄,但在监狱看守中,曼德拉依然以其高度的原则性、谦恭有礼、举止端庄和愿意为自己的信仰而牺牲的品德令人瞩目。他的很多政治犯狱友也都是英雄。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所以,当他们在石灰石采矿场工作时,会彼此传授各自领域的专业学识。狱中生活环境严酷,食物糟糕,冬季睡眠条件寒冷,而且要长期忍受孤独感。因经年生活在潮湿的牢房里,曼德拉会不时患病,并曾罹患包括肺结核在内的严重肺感染。

尽管面对着如此艰难的环境,他还是秘密完成了一部颇具影响力的自传,这部名为《漫漫自由路》(Long Walk to Freedom)的自传详细记录了自己反抗严重社会不公和国家压迫的生活历程。这本秘密创作的著作完成后,被零散地偷偷带出监狱,之后在海外出版,并成了一本全球畅销书。流亡国外的前领导人奥利佛·坦博(Oliver Tambo)领导的一场非国大国际自由运动,让曼德拉成了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代表人物以及南非新民主制度的雄辩的发言人。

世界社会就此开始关注南非局势:20世纪80年代,国际性企业和政府逐渐开始联合抵制南非。南非国民党的强硬立场,尤其是波塔(P.W. Botha)总统独断专行的强硬路线和对法律和社会秩序的独断态度,使南非国民党成了国际舞台上的“弃儿”。来自英美和其他地方的商业领导者不断向波塔总统及其继任者德克勒克(F. W. de Klerk)施压,要求他们改弦更张。此外,年轻白人也在教堂、学校、社交俱乐部、工作场所发出了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呼声,并在家里向父母宣讲反抗种族隔离制度的立场。最后,甚至连为种族隔离从圣经中找出可疑理由,以支持种族隔离制度的荷兰归正会(Dutch Reformed church)也改变了立场。随后,南非白人(Afrikaner)开始与狱中的曼德拉展开进展极为缓慢谈判。那是一种间歇性的穿梭外交,政府领导人会亲自拜访他,富有同情心的白人看守不断在监狱和非国大之间传递信息,另外,曼德拉曾被安排从好望角附近的新牢房飞往首都比勒陀利亚(Pretoria),与波塔和后来的德克勒克总统秘密会面。

德克勒克总统的支持在1990年遭受了严重阻力。这个国家的经济因为受到联合抵制而陷入困境;商界领导者希望改变现状;为黑人建立“黑人家园”(Home Lands)的遏制政策以失败告终,国家濒临黑人城镇爆发内战的边缘。必须要做出让步了,让步发生在1990年2月德克勒克总统在议会发表的一场产生重要影响的开幕演讲中。他呼吁自由民主选举(一人一票),并无条件释放所有非暴力政治犯此外,他还解除了对非国大和很多曾被宣布为非法政党的组织的禁令。

这次演讲是个分水岭,因为白人在这个国家只占少数,所以,这些声明一定会让他们丧失政治权利。德克勒克总统信守承诺,释放了政治犯,尽管曼德拉因为过去的暴力行为不在首批获释政治犯之列。德克勒克总统希望成立一个与非国大分享权力的政府,但后来的事实表明,作为非常务实的南非国民党的领导人,这个设想过于天真了。因为以非暴力方式实现了强大的少数群体向充满敌意的多数群体自愿交接权力的伟业——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事件——德克勒克和曼德拉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在敌手面前

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背景,从领导者的角度来看,曼德拉诸多决策中的三个战略决策颇为引人注目。第一个决策是在曼德拉被政府有条件释放时做出的。1985年,在一次面向全国发表的演讲中,总统波塔谈到,如果曼德拉宣布放弃武力行为和其他非法行为,他将可以获释。总统试图将入狱的罪责归咎于曼德拉自己:毕竟,他马上就可以获得自由了,给他自由,他就能安分守己了。但曼德拉并没有落入这个“阳谋”的圈套。的确,历经数十年的艰苦劳作和狭小牢房的囚禁之后,他非常渴望自由。但他也知道,(获得这样的自由)将背叛自己的原则、领导地位和非国大的长期斗争。下面这段可以说是曼德拉对波塔总统开出的虚伪条件的回应:

当人民的组织依然遭禁时,给我提供的是什么自由呢?……如果我必须得到允许才能生活在某个城区,给我提供的是什么自由呢?……只有自由的人才能谈判,身陷牢笼的人没有谈判的资格。

曼德拉回绝了总统,并选择继续呆在阴冷、暗无天日的囚室——一间8英尺×8英尺的牢房,并做好了在监狱度过余生的准备。这个重要的决定是个富有战略意义的决定,因为它大大提升了他作为非国大代言人的地位,同时,他个人付出的重大牺牲也引起了世人的广泛关注。此外,这一决定还彰显了曼德拉对时局的敏锐感知——政治变革即将到来,尽管他与新闻媒体隔绝,尽管这个国家发展的信息很贫乏。事实证明,曼德拉的直觉是正确的:5年以后,这位坚守原则的人被无条件释放,随后,升任非国大主席和南非总统。

第二个战略决策是在曼德拉成为自由人后不久、但在1994年当选总统之前做出的。触发因素是1993年克里斯·哈尼(Chris Hani)遭到刺杀,哈尼是广受欢迎的为平等权利而战的著名黑人领袖。当他在街上下车时,被一个极右冷血白人移民射杀。凶手被一位白人妇女认出,并将他告发。这起有针对性的杀戮事件点燃了打火匣,引发了反抗白人种族主义政府的大规模示威浪潮。很多黑人扬言要复仇,社会气氛已经到了趁火打劫、诉诸暴力和蓄意破坏一触即发的程度。刚刚出狱的曼德拉出面应对这一危局,呼吁人们保持冷静。以下就是他的讲话片段:

今夜,我要从我的心底向每一个南非人伸出双手,无论是黑人,还是白人。一个白人,一个充满偏见和仇恨的白人,来到我们国家犯下了如此邪恶的罪行,让我们整个国家在灾难的悬崖边摇摇欲坠。一位白人女性,一个南非白人的后代,冒着生命危险让我们认识了这个杀手并将他绳之以法。这个杀害克里斯·哈尼的冷血杀手给全国乃至世界造成了强烈冲击……现在,到了所有南非人站在一起的时候了,让我们一起对抗所有那些要毁灭让克里斯·哈尼为之付出生命代价的追求的人吧,它就是我们所有人的自由。

他的第三个战略决策是1994年当选南非总统后发表演讲时做出的,他宣布只担任一届首脑,尽管可以再次连任。在一个领导者总是寻求权力最大化的国家和大陆(比如津巴布韦总统穆加比),他不谋求连任的早期决策,是个非凡的姿态。曼德拉很清楚,全球有约10亿人通过电视收看他的演讲,他想清楚表明,他代表这个国家的全体人民,不管是什么肤色。他的演讲现已闻名遐迩,并被镌刻到了罗宾岛的石碑上。以下即为其中的片段:

我们终于获得了政治解放。我们发誓,要把我们所有的人民从贫困的持久束缚、剥夺、苦难以及其他歧视中解放出来;这片美丽的土地,永远、永远、永远不会再经历人对人的压迫……对于如此光辉的成就,太阳永不会停止照耀。愿上帝保佑南非!

曼德拉充分认识到,南非会因为各种犯罪、不公以及种族隔离制度造成的深深伤害而轻易陷入内战。他同样很清楚,全面战争最好的结果,也不过是一场付出极大代价的胜利。此外,管理这个国家的商业、法律、社会和教育机构的很多专业学识都在占少数的白人的头脑里。因为见识了附近的津巴布韦在罗伯特·穆加贝腐败政府的统御下所发生的事情,所以,南非白人对未来深表担心,很多人为此离开了这个国家(也就是以“白人大迁徙”(white flight)广为人知的人才外流)。曼德拉的目标是超越过去的不公,与大主教图图(Archbishop Tutu)倡导的“真相与和解”(truth and reconciliation)理念热情相拥,将这个国家的人民通过专注于共同的民主未来团结在一起。

曼德拉领导力的关键在于鼓励种族和谐、宽宥但不忘记、权力分享以及专注于未来而不是过去。作为一位深谙象征主义之道的巨人,曼德拉通过宽宏大量地对待宿敌的方式来支持自己的策略。举例来说,1995年,他拜访了种族隔离制度的总设计师、实际上也是将他投入监狱的人(南非总理亨德里克·维沃尔德(Hendrik Verwoerd))的遗孀。他为国家橄榄球队跳羚队(Springboks)获得世界冠军而欢欣鼓舞,尽管数十年来,这支球队一直是种族主义和南非白人权力的象征。在锦标赛期间,他自豪地穿上了这支球队的队服,并向球队挥手表示支持,此举同时也向全世界传达出了这样的信息:他由衷支持这个“彩虹之国”(南非自称,表示种族的多样性。——译者注)。这样的领导力是世间罕有、弥足珍贵的。

就如何随着时间流逝,将复杂的社会力量、毫不妥协的价值观和关键时刻的决策编织到一起,并超越政治、法律和经济的疆域,形成一个可以重塑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的迷人愿景的问题,曼德拉给怀有远大抱负的战略领导者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榜样。战略领导不只是通过招募追随者执行最初的战略,最重要的是,为了始终得到广泛的支持,必要时要调整战略。当今的政界领导者很少有人能将这一技巧运用得像纳尔逊·曼德拉一样炉火纯青,他的部落对他的亲切称谓“马迪巴”(Madiba)同样广为人知。

似乎是一种遥相呼应,一个对部落酋长宝座周围的谋略心醉神迷的黑人少年,最终坐上了更大的宝座,一个全世界都能看见的宝座。曼德拉探求自由和公正的历程跨越了数十年,跨越了多种文化,也跨越了多种社会现实。他为此付出了巨大且崇高的牺牲,这一探求之旅让他成了全世界的人权偶像。用政治术语来说,他是一位真正的变革型领导者(transformational leader)。到最后,即便是他的宿敌,也同样钦佩他、尊敬他——也的确应该如此。他是最近100年来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小结:作为变革型领导者的曼德拉:

  • 矢志不渝地追求正义和希望的长期愿景;
  • 不会诉诸不断升级的暴力手段,但当没有其他选择时,会以同样手段回敬对手;
  • 面对包括看守他的狱吏在内的无礼对待他的人,保持自己的尊严;
  • 对紧急决策抱持长期观点,同时坚守原则;
  • 必要时,独身前往,而不会背叛朋友和政党;
  • 善于提出最终能说服对手的令人信服的论据;
  • 对敌手的两难处境保持敏感,并在需要时做出某些让步;
  • 看重彰显宽宏大量品格的象征性活动和公开活动的影响力;
  • 为了摆脱复仇的愿望和避免牺牲,宽恕敌手;
  • 将重要决策逐渐编织到平等和自由的锦绣画卷之中;
  • 把与那些反对他斗争的人和解置于自己日程的首位。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不朽的遗产:纳尔逊•曼德拉的战略领导者成长历程."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7 七月, 2013]. Web. [29 March,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3535/>

APA

不朽的遗产:纳尔逊•曼德拉的战略领导者成长历程.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3, 七月 17).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3535/

Chicago

"不朽的遗产:纳尔逊•曼德拉的战略领导者成长历程"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七月 17, 2013].
Accessed [March 29,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3535/]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