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现金化:对银行有利,但未必是你的最佳选择

有些开销你只能付现金——或者说至少过去曾经是这样。

忘了带用来投入停车记时器的25美分硬币?不用担心——现在,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提供能用信用卡,或者允许消费者利用其智能手机付费的自动计时器了。

需要几美元交高速公路费或者过桥费?如果装有“公路通行电子收费器”(E-Z Pass)(也译为“快易通”)或者类似的电子收费系统,你就不需要带零钱了,这类收费系统能在你驾车通过收费站的那一刻从你的预付费账户中扣款。甚至连很多街头摊贩现在也在其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中安装了信用卡刷卡机。

这些手段以及其他技术创新,让消费者以前总要带上几美元零钱的理由似乎消失了。事实上,很多银行、经济学家和普通人都想证明这样一个观点——他们可以好几天不带现金。但是,就总体而言,美国做好成为无现金社会的准备了吗?

大部分观察人士似乎都认为,虽然技术手段已经为无现金的生活做好了准备,但整个社会全面实现无现金付款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沃顿商学院运营和信息管理学教授桑德拉·希尔(Shawndra Hill)谈到:“这个远景的实现不是不可能的。虽然不会明天就实现,不过我确实认为,这个国家正在向无现金付款的方向进发。”

希尔指出,对银行或零售商获取个人支付信息或个人信息的隐私顾虑,是消费者抵抗无现金支付的主要理由之一。艾特集团(Aite Group)高级分析师罗恩·谢富林(Ron Shevlin)谈到,“很多人……不想让自己的每个行为都被人记录在案。”她还补充说,人口统计学特征是现金将长期保留下去的另一个理由。“数量众多的老年居民是不会放弃使用现金的,同时,婴儿潮(baby boomers)一代人中也有很大一部分人不会放弃使用现金。”

确实,实际上,各个年龄段的消费者都比过去几年更多地使用现金了。来自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关于自动取款机(ATM)的最新数据显示,2009年,消费者通过ATM提取了6,290亿美元的现金,比2006年增长了近3%。联邦储备委员会还报告称,信用卡的使用率也在下降:2011年,消费者“循环贷款”(revolving credit)的支出为8,038亿美元,其中的大部分都是通过信用卡完成的,这一水平比2007年降低了近15%。但是,有些统计结果表明,作为这场经济衰退的一个后果,消费者勒紧裤腰带并减少负债,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虽然完全无现金的社会可能还很遥远,不过专家们预测,现金的使用在未来几年中会逐渐减少。确切地说,2010年,艾特集团在其名为《现金更少的社会:美国现金使用预测》(The Less-Cash Society: Forecasting Cash Usage in the United States.)的报告中指出,到2015年,现金的使用预计将减少3%。

消费者的难题

可以证明的是,对消费者来说,无现金化的最大好处是便利。在外出购物之前,他们不必再找银行或者自动取款机提取现金了。事实上,移动支付应用已经能让身上没带信用卡的消费者完成购买活动了。使用信用卡或智能手机支付时,消费者还享有获得交易电子记录的便利。

但是,消费者往往会为这样的好处付出代价。其中之一是,因为所有的购买行为都是“现在买,以后付款”,所以,消费者使用信用卡时会面临超支的更大诱惑。此外,窃取信用卡和借记卡信息也比偷取一个人的现金容易得多。“你每月收到结算单的时候,都必须仔细检查,因为始终存在着信用卡丢失或者某人获得你信用卡密码的风险。”沃顿商学院国际银行学荣誉退休教授杰克·古登泰格(Jack Guttentag)谈到。

此外,无现金化还存在着其他一些不那么显见的财务责任(financial liabilities)。举例来说,几乎所有的预付费借记卡都有激活费用和账户月维持费。即便你每月按时清偿信用卡以避免财务费用,但你很可能还要缴付年费,尤其当你参与“点数”促销计划或其他奖励计划的时候。借记卡则存在着透支罚款的风险。“而使用现金则是免费的,”沃顿商学院商业与公共政策教授杰里米·托巴科曼(Jeremy Tobacman)谈到,“正是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忘记,但是,这可不是个微不足道的差异。在大部分电子交易中,消费者都要付出某些代价。”

说服消费者转向无现金化,银行和信用卡公司可以从中获得固有的利益。信用卡顾问机构R.K.哈默公司(R.K. Hammer)的数据显示,2011年,信用卡发行商报告的年收入为1,549亿美元。该机构进行的另外一项研究显示,2011年,所有发卡商(包括信用卡、借记卡和预付费卡)的费用收入都超过了利息收入。研究机构Moeb Services报告称,虽然因为几项新出台的联邦法规使透支费比之前的几年有所降低,但2011年,这项费用的总额依然达到了316亿美元。

对银行来说,依赖现钞和硬币的消费者越少,意味着他们获取费用收入的潜力越大,亲自去实体银行的人可能也就越少,从而,对处理较密集的现金交易的人员需求也就越低。“对金融机构而言,这些形式各异的支付创新是个利润的源泉。”古登泰格谈到。“现金(支付)带来的利润最少,而且操作颇为繁琐。”

接受电子支付的银行和零售企业获得一个额外好处是,每笔交易都会给它们带来无价的消费者数据。谢富林认为,拥有消费者所有花费习惯记录的企业,可以把这些数据用于对自己有利的事情。“了解你如何花钱对市场营销者很有帮助。”他谈到。

如何走向无现金化

无现金化社会的设想远不仅限于美国。事实上,很多国家在移动支付技术和抑制纸钞使用等方面已经远远领先于美国。在这些方面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瑞典,国际清算银行(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的数据显示,瑞典经济中使用纸币和硬币的交易只有3%。(相比之下,美国经济则有7%的交易使用现金。)确实,斯德哥尔摩的很多企业已不再接受纸币,有几间教堂也安装了信用卡刷卡设备,以替代传递心意篮(collection basket)(也称为“募捐篮”),有些小镇甚至已完全实现无现金化。

使用最新技术以及人口相对较少对瑞典趋近无现金化大有帮助,不过希尔谈到,说服美国人放弃使用钞票则需要更大的推动力。“要向让使用现金的成本更高,需要推出某些税种,或者实施某些激励措施。”她谈到。截止到目前,政府还没有鼓励消费者使用电子支付手段的直接改革措施,尽管去年年底实施的借记卡支付交易费的强制性上限可能会鼓励企业促使人们使用这种支付形式(2011年6月30日,美联储公开市场委员会(FOMC)以4∶1的投票结果通过了最新的借记卡刷卡费新规,将刷卡费标准的上限从44美分下调至21美分。——译者注)。

希尔还补充谈到,预付费卡也是走向无现金化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而言,这种卡不会与某个银行账户联通,也没有详细的个人信息,从而,在因为将隐私顾虑当作首要理由而使用现金的消费者群体中,会得到更广泛的接受。其实,预付费卡最初是为了赢得低收入消费者而推出的,现在则已在所有年龄层的消费者中扎根。麦凯德国际咨询集团(Mercator Advisory Group)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2011年,人们存入预付费卡的资金为570亿美元,2014年,这一数字有望大幅增长到1,670亿美元。“(预付费卡)已经不再是面向贫穷消费者和低收入消费者的产品,”谢富林谈到,“它现在已经成了一款主流金融产品。”

现金都去哪儿了?

与此同时,美国的造币厂还会继续印制美钞、铸造硬币,美国人还会把它们用于各种支付。举例来说,使用现金量最多的领域之一,也是官方数据很少的领域之一,就是黑市交易和毒品交易,交易双方都不想留下任何交易记录。“我想,更有趣的问题是,现在使用现金的都是什么地方。”古登泰格谈到。“毒品行业就是使用现金的大户之一。”

古登泰格还补充谈到,正在流通的美国货币有很大一部分被转移到了津巴布韦等国家,在这些国家,当通货膨胀导致本土货币崩溃时,人们会将手里的货币兑换成美元。美国财政部报告称,2011年的美元流通量是1.0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了9.8%,但据估算,其中的一半被外国持有。2011年印制的货币总额为1,650亿美元,比前一年减少了22%。

至于说一般美国人(不参与非法活动或国际金融活动的美国人)使用现钞的情况,个人对个人的支付在坚持使用现金的交易中数额最大。艾特集团《现金更少的社会:美国现金使用预测》的报告称,在所有个人对个人的支付中,53%的支付是以现金完成的(另有27%的交易以支票完成)。正如谢富林谈到的,“(除了现金)你怎么用其他方式向给你割草坪的孩子付钱呢?”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无现金化:对银行有利,但未必是你的最佳选择."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0 六月, 2012]. Web. [17 April,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3139/>

APA

无现金化:对银行有利,但未必是你的最佳选择.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2, 六月 20).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3139/

Chicago

"无现金化:对银行有利,但未必是你的最佳选择"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六月 20, 2012].
Accessed [April 17,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3139/]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