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渐变”: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大挑战

过去一个月中,众多新闻报道了某些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在本次的“观点”专栏中,中国优势(China Advantage)公司,一家向美国和欧洲公司提供外购和供应链管理的服务公司的创始人和总裁保罗·迈德尔(Paul Midler)就他所提出的“质量渐变”(quality fade)的观点发表了看法。迈德尔将“质量渐变”定义为“通过故意地,偷偷地削减产品质量的方法来扩大利润率的习惯”。以下为迈德尔的全文:


最近关于一系列中国出口商品质量问题——宠物粮受禁用化学物质污染,玩具涂刷有含铅涂料,轮胎在高速运转下脱落等——的新闻报道拉响了美国公众的警钟,并且导致了众多出口产品的召回。但是,未直接受到这些召回事件影响的供应链专业人士们仍保持着异常的平静。“一切都将好转,”一位正在中国出差执行采购任务的美国进口商说,“中国在持续发展,其产品质量也会自然随之提高。”


该评论听起来合乎逻辑,但并不一定正确。正如中国本身的历史所显示的,质量并不总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提高。在19世纪末期,西方国家抢购中国漂亮的丝绸产品。产品需求急速扩大,新的从业者也随之进入该市场。随着竞争的加剧,生产商开始在质量上偷工减料,使得中国出口的丝绸产品立即被人称为“劣质商品”。到20世纪初期,贸易商已经开始在其它地区寻找类似产品。日本因为始终如一地提供高质量产品而闻名,从而成为了具有吸引力的一个出口国家。到1930年,日本出口的丝绸产品数量达到了中国的两倍。


中国所面临的问题之一就是制造商一直采取我所称的“质量渐变”(quality fade)行为。这种行为就是故意地偷偷地通过削减产品的质量来扩大利润率。进口商经常未能注意到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因为质量的变化并不明显,但在持续走低。最初的产品样品质量很好,但是随着连续生产的进行,必要的投入在逐渐缩减。


让进口商恼火的是质量的衰退经常在他们认为需要进行检查的时候才最终并注意到。一家美国公司在一年内曾一直进口某保健和美容产品,一直到其产品的包装纸盒突然被产品本身的重量压扁。纸盒压扁的原因无他,只能是质量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该供应商谴责其下家用那些劣质产品替代了合格纸盒。


铝到哪里去了


有些质量问题并不严重,但有一些问题则非常令人害怕。其中一个让人最烦恼的案例是我在中国工作时所碰到的,关于建设高层商业建筑所使用的铝质支架的生产和进口。在混凝土进行浇铸时该支架能够支撑起数吨重的混泥土,因此他们整体的稳定性是至关重要的。设计该支架、并拥有其专利的美国公司对所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进行了设计。该公司清楚知道每个部件精确的质量,但即使是其成熟的工程水平也未能阻止供应商单方面决定降低产品的规格。当“生产过失”被发现时,其中一个铝质部件的实际重量不到其设计重量的90%。


那些少了的铝到哪里去了?成本降低了,自然到了工厂业主的口袋里。而留给客户的就只有增大的产品风险。质量衰减就像压垮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是致命的一击——只存在消极影响。供应商在一步一步地削减质量,挑战极限,一直到他们被抓住或者导致了事故发生。


即使当进口商发现供应商存在质量衰退的行为,他们也经常无动于衷。与纠正这些质量问题所存在的困难相比,许多质量问题被视为不足一提。顾客可能不会注意到产品的瑕疵,但肯定会注意到产品不能及时发货。发现产品缺陷的机会一般来说较小,但是如果延迟交货,很大可能会丢失生意。


一些进口商勇敢地尝试与质量衰退进行抗争。他们坚持要求供应商更换不合格产品,并且由工厂承担相应费用。精明的供应商——绝大部分供应商都异常精明——在回应这种要求时会威胁终止供货关系,或者提高价格。这时,进口商可能会说他们将更换供应商,但工厂主明白,这只是一句空话,因为寻找并培养新供应商会需要很长的时间。并且不管怎么说,谁也不能担保下一个供应商不会像第一个这样采取同样有意的行为。


采取偷工减料行为的工厂主清楚地知道在这场猫和老鼠的游戏中,他和他的客户究竟处在什么位置。他最终不会有任何损失,只会收获更多利润——并且在第一次成功后,勿庸置疑的是他们会再次采取这种行为。当工厂业主就产品质量问题表达最真挚的歉意,并且发誓不会再犯类似问题时,进口商只能闭上眼睛,希望一切都好。


如果亚当·斯密(Adam Smith)还健在的话,他可能早已经就全球采购撰写独立的一个章节了。因为从进口商找到供应商、并且将其培养到满足要求为止,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他们会将自己的供应商保密。进口商最不愿发生的是竞争对手了解到任何自己供应链的优势资源。即使共享信息有助于他们的共同利益,进口商也会将这些信息据为己有。因此,即使出现任何因为生产中的欺骗行为而导致的声誉问题,工厂基本不用承担代价。当生产商被隐蔽起来时,“无形的手”就无法起到作用。


这种问责制度的缺乏同样也有法律上的原因。当在美国出现召回事件时,进口商承担所有召回导致的费用。但他们如果想下一步在中国采取任何法律行动的话,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只有在极个别案例中进口商成功起诉供应商并要求他们对产品缺陷承担责任。因为许多供应商在货物出厂前已经将货款收讫,进口商甚至无法享受到向供应商推迟付款所带来的杠杆作用。进口商所享受到的杠杆作用普遍比所想象的要少。


瞒骗第三方测试机构


在意识到质量问题的存在后,许多人寻求第三方测试,并将之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理论上来说,测试应能奏效。在产品出口之前,供应商选取一件样品并将样品寄送到某个高声誉的国际实验室,由该实验室进行检测,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但不幸的是,当供应商想规避这套体系的时候,测试并不奏效。


我最近和一位供应商在一起工作。他在将高品质液体皂出口到美国的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为解决这些问题,供应商需要有实验室的测试结果。该供应商随机选取了10件样品,并将所有的样品寄送到同一家实验室进行测试。这些样品中仅有1个通过测试,其余9个均未通过。供应商选择了那张带有“通过”标志的实验报告,并将该报告寄送给了客户。那家美国公司马上下了购货订单,他们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些失败的样品测试结果的存在。


第三方测试还远不止在安全方面不能奏效的问题。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U.S. 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CPSC)在2001年曾就此进行过一个研究。在对约200件召回的中国电器产品检查后,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发现超过25%的产品拥有国际第三方测试机构的批准,例如美国保险商实验室Underwriters LaboratoriesUL)、天祥检验集团Intertek Testing ServicesETL)和加拿大标准协会Canadian Standards AssociationCSA)。


《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和《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均提出,解决中国质量问题的方法在于进口商加严监管,但是问题依然存在:如果专业的第三方测试机构都未能抓住产品的缺陷问题,普通的进口商又如何能做到呢?毕竟第三方测试机构拥有更好的资源,而且他们的人员经过更专业的培训。


也可以实施个人质量保证计划,但是供应商同样可以绕开这种控制。在一个案例中,某个工厂的一批胶合板被退回后,该供应商仅仅是将该批次中的部分产品与其它质量优良的产品掺杂后一并再次发货。工厂想降低损失的话,将质量差的产品和优质产品掺杂是通常采用的一个方法。采取将次等产品隐藏其中的行为的供应商都非常清楚一点,即在美国,仓库工人没有时间来逐件检查每件入库商品。并且再详细的合同也不能弥补任何在道德上存在的缺口。为了使供应商关系能成功奏效,必须有最基本的信任。


快速致富


为了降低风险,美国公司经常寻求那些规模更大、看上去生产能力更强的供应商。但不幸的是中国的大型工厂相比与小型工厂来说,产品价格更高。规模经济在中国好像不适用。中国为什么存在这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而其中一个原因与政府在制造业中所扮演的角色相关。


小型工厂可能完全由政府提供资金,而他们的扩张经常由私人投资。私人投资所要求的异常短的回报周期也进一步恶化了该问题。许多工厂希望在仅仅3年内收回投资。而且进口商最不想听到的话就是“我们希望向您展示一下我们最新的扩张计划。”供应商投资越多,价格也上涨越快。


中国人存在一种紧迫感,这个感觉就是在机遇之窗关闭之前大家必须加紧工作。对于工厂而言,这就意味着在质量上走捷径。许多工厂业主目光短浅到无法看到下一张订单。


美国当局最近向中国政府施压,要求对人民币进行重估,以缩减两国之间逐渐扩大的贸易差额。为安抚美国,中国政府降低了面向制造商的出口退税。对于部分供应商而言,出口退税是他们利润的重要构成部分。这种意外的巨大变化仅会让工厂业主坚信他们的种种臆断:他们怀疑制造业的机会可能会随时消失——这导致许多人更关注眼前利益。


不幸的是,参与到“质量渐变”的中国制造商都赞成一个观点,即做生意就是在既有的这个市场蛋糕中扩大自己的份额,而不是发展市场这整个蛋糕。他们经常通过短期的策略来扩大自己的利润率,而这些花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长期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法与日本和韩国等经济体取得成功所采取的策略截然不同,那些国家更注重逐步增加市场份额,并且发展战略合作关系。


短期博弈


有人谴责质量问题和产品召回的原因在于不断追逐低价格。进口商一般会寻找价格最低的供应商,因此报价低但在质量上采取捷径的供应商就会取胜。而那些报价较高,但产品质量也相对更高的诚实供应商就会输掉这场竞争。混淆真相的供应商会先争取到订单——这是常事。


中国供应商在短期博弈游戏方面非常在行。当后来进口商发现问题时,工厂会反口说:“但是你自己在最初的样品上签字同意了呀。”当商品到达美国发现损坏时,工厂会声称是进口商为了降低进口费用才编造了故事。这种争辩在短期内会起到效果。但是长时期后,进口商也会变得精明,并且其它市场也会变得更具有吸引力。


中国的质量状况绝非不可救药。数十年前,日本也因制造劣质产品而出名,但那种情况现在已经转变。情况转变的关键在于将质量意识融入文化之中。但是中国尚未显示出这方面的意愿。面对最近关于中国产品不可靠的指责,中方针锋相对,声称美国产品也不完善。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种让人遗憾的战略,并且意味着我们将继续看到质量问题。如果制造商们继续竞相降低标准,中国将无法取得成功。


本文作者保罗·迈德尔(Paul Midler)在中国事务方面拥有超过15年的经验,在其制造业的工作生涯中他曾经与数千中国工厂打过交道。他还是一位撰写中国问题的专栏作者,并有时应邀发表演讲。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质量渐变”: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大挑战."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1 八月, 2007]. Web. [20 April,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1357/>

APA

“质量渐变”: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大挑战.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07, 八月 01). Retrieved from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1357/

Chicago

"“质量渐变”: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大挑战"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八月 01, 2007].
Accessed [April 20, 2024]. [https://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1357/]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