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週刊》遭襲對風險評估意味著什麼

1月初對法國諷刺週刊《查理週刊》(Charlie Hebdo)(也譯為《沙爾利週刊》)的野蠻襲擊造成12人死亡,這一事件會迫使保險公司和政府重新評估對恐怖組織的規模和影響範圍的認識。雖然攜帶卡拉什尼科夫衝鋒槍突襲雜誌社的兩兄弟聲稱自己屬於基地組織,但這一關係尚未得到確證。

沃頓商學院行銷學教授、沃頓商學院風險管理和決策過程研究中心(Risk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Processes Center)聯席主任羅伯特·梅耶爾(Robert Meyer)談到,“如果結果表明,巴黎這起襲擊事件背後有個規模更大的組織,那麼,(對)為恐怖襲擊提供再保險的保險公司和政府來說,這一事件就是一個他們處理和思考相關風險的遊戲規則顛覆者。”

《金融時報》( Financial Times)執行編輯、該報巴黎分社前總編輯前休·卡內基(Hugh Carnegy)談到,最近幾年來,巴黎發生了幾起恐怖事件,但那些事件大都是一次性的攻擊,與《查理週刊》雜誌社遭襲事件相比,那些事件的規模也更小,《查理週刊》雜誌社遭襲事件在星期五警方擊斃襲擊嫌疑人兩兄弟時達到高潮。“讓人們感到震驚的是這一(襲擊)的計畫和殘忍冷血。”他談到。

梅耶爾和卡內基在SiriusXM111頻道沃頓商業廣播的沃頓知識線上節目中討論了這一襲擊帶來的後果。

寬容的代價?

當這起襲擊事件發生時,梅耶爾剛巧在離襲擊現場六、七個街區的一間教室裡講課。他談到,因為這起襲擊“目標明確”,所以,巴黎的很多人認為這個事件像是一起暗殺事件,而不是對人們發起隨機攻擊。當他當天晚些時候回家時,梅耶爾搭乘的計程車的司機說,這樣的襲擊就是“寬容的代價”,那位司機談到了“歐洲允許《查理週刊》這類出版物存在的諸多機制。”梅耶爾表示,這樣的風險來自一個多種族社會所需的寬容。卡內基談到,《查理週刊》一直是個“破壞分子”,它不但經常諷刺伊斯蘭教徒(據稱,這是最近這場襲擊的緣由。),而且也經常諷刺天主教徒、猶太教徒和其他群體。

不管怎樣,“(巴黎這次襲擊)風險的規模,比(以往的襲擊)要大得多。”梅耶爾談到。“人們突然之間意識到,這是一次可能威脅到其他地方、而且可能會危及其他機構的協同襲擊,從而,這一事件產生了強烈的波及效應。”他補充談到,即便有組織聲稱對這一事件負責,可能也並不是真的對該事件負責的組織,他們可能只是為了吸引公眾的注意而已。

此外,法國警方星期五突襲了巴黎一家猶太超市,一名據信是《查理週刊》襲擊嫌疑人兩兄弟同夥的男子扣除了數量不詳的人質。那名男子同樣被擊斃,人質得到解救。

梅耶爾同樣認為,從風險管理專家的角度來看,《查理週刊》襲擊是最恐怖的事件,這類事件是有組織的,發動迅速,策略縝密,而且無法防範。“(另外,)這類風險的程度如何……是否是冰山的一角,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他談到。“我們自認為已經掌控了風險,我們以為知道風險的規模如何,可突然之間,我們意識到,自己看到的只是引發這類事件可能原因的‘尾巴’,但‘尾巴’的規模異常龐大,而且源頭不明。”

逆火的威脅

卡內基談到,就恐怖分子的來源問題,巴黎襲擊事件也為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敲響了警鐘。“法國一直是歐洲國家中參與伊斯蘭極端組織在敘利亞和伊拉克進行聖戰的極端分子的最大來源。長期以來,法國當局和其他歐洲國家一直擔心發生他們稱之為‘逆火’(blow-back)的事件——‘逆火’是指這些人回來後,會在本土發動恐怖襲擊。”他談到。“如果結果表明這一事件確實具有這種特性,那麼,這種類型的極端狀態在歐洲社會的存在就是個讓我們深感憂慮的問題了。”

卡內基談到,在評估聖戰分子返回本土的風險時,歐洲的主要關注點一直是自稱“伊斯蘭國”(Islamic State)的激進組織。他談到,雖然伊斯蘭國“是個非常極端的組織”,不過截至到目前,他們尚沒有在歐洲或者面向其他西方目標發動有計劃的攻擊。他補充談到,伊斯蘭國的行動更多的是號召“‘志同道合’的激進分子自行行動。”

應對恐怖主義

卡內基還談到了歐洲發生的恐怖襲擊與美國發生的恐怖襲擊之間的差異。他談到,在歐洲發動恐怖襲擊的極端分子來自各個方面,比如英國的愛爾蘭共和軍,義大利和德國的極左極端組織,發動恐怖襲擊的巴勒斯坦極端組織,以及最近的伊斯蘭極端組織。他還補充談到,歐洲雖然沒有發生過像2001年9月11日在美國發生的恐怖襲擊那麼大規模的襲擊事件,但也發生過一些大規模的事件,比如,2005年倫敦發生的自殺式炸彈襲擊。“我們在歐洲看到的已經不再是連續發生一種類型的恐怖襲擊了。”

梅耶爾對2013年4月波士頓馬拉松比賽進行時發生的炸彈襲擊事件與巴黎襲擊事件進行了比較,並談到了兩個地區恐怖事件的其他差異。“波士頓全城進入戒備狀態,但巴黎並沒有那麼做。”他談到,兩起襲擊事件唯一的相同點是均有兩兄弟參與其中。然而,當警方星期五搜捕《查理週刊》襲擊嫌疑人並試圖在超市解救人質時,當局也關閉了學校和商鋪。“從心理上來說,美國人與人們對這種類型事件的感受也相去甚遠。”梅耶爾談到。“在波士頓,發生的是一起針對普通人的隨機攻擊事件,這樣的攻擊更令人驚恐,而在(巴黎),發生的則是一起目標明確的暗殺事件。”

梅耶爾還補充談到,毫無疑問,巴黎的槍擊事件是對一個基本價值觀——言論自由——的攻擊,自然引起了“非常強烈的憤怒”情緒。“但這起事件並沒有帶來讓人們突然停止購物或者離開工作的驚恐。”當這起事件發生時,他妻子和女兒碰巧在巴黎一個高端購物中心購物。“人們基本瞭解發生的是什麼事情,但沒人因此離去,人們還是專心完成了購物。”他在談到他們觀察到的現象時說道。

與此同時,全球各地的漫畫家都發來了畫稿,以表示對《查理週刊》的支持。很多法國媒體機構也團結了起來,誓言提供後援、印刷設備等説明,“以確保《查理週刊》不會因為本次襲擊從大街上消失。”卡內基談到。該雜誌團隊的倖存者稱,下週二,他們會像往常一樣出版雜誌。

卡內基談到,法國現在的氣氛“極為感人”。“法國擁有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悠久傳統,他們對自己的民主非常敏感。”他補充談到。“這是一個切實觸動了法國神經的事件。人們毅然決然地站出來宣告:‘看看吧,我們是不會向他們屈服的。’”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查理週刊》遭襲對風險評估意味著什麼."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2 一月, 2015]. Web. [26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095/>

APA

《查理週刊》遭襲對風險評估意味著什麼.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5, 一月 22).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095/

Chicago

"《查理週刊》遭襲對風險評估意味著什麼"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一月 22, 2015].
Accessed [April 26,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8095/]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