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美兒談成功“三重因素”

暢銷書《虎媽戰歌》(The 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的作者蔡美兒(Amy Chua)Amy-Chua-1024x440和丈夫傑德·魯賓菲爾德(Jed Rubenfeld)合著了一本新書,名為《三重因素的組合:三樣似乎不可能的性格特質如何解釋美國不同文化群體的上升與衰落》(The Triple Package: How Three Unlikely Traits Explain the Rise and Fall of Cultural Groups in America)。該書研究了八個美國文化群體,並將其成功歸因於三種因素。當蔡美兒作為沃頓作家系列講座(Authors@Wharton)的客座講師來到沃頓商學院時,沃頓管理學教授亞當·M.·格蘭特(Adam M. Grant)就該書對其進行了採訪。蔡美兒在採訪中反駁了人們對“三重因素”的最大誤解,並討論了擁有不同背景的人如何從這些因素中獲益。

以下為整理後的訪談內容:

格蘭特:請向我們介紹一下“三重因素”。

蔡美兒:“三重因素”指的是三種可以推動個人和組織取得卓越成就和巨大成功的素質。第一種因素,我們稱之為優越感,即意識到自身所具有的特別性或獨特性。第二種因素恰恰相反,是不安全感,或者說是自卑感,是認識到自己或自己所做的事情還不夠好。第三種因素是衝動控制,意思是自我約束、自我控制、抵擋得住誘惑。

我認為前兩種因素的結合非常特別,很有意思。一個人怎麼會同時具有優越感和不安全感?然而,這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正是因為這兩種特質的結合,才產生了驅使人們前進的動力。你會有這種感覺:我受到的尊重還不夠,我需要展示給所有人看,我要比任何人都努力工作,這樣才能獲得應有的認可。 

格蘭特: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就在想,一個人怎麼能同時擁有這兩種品質,優越感和自卑感從何而來,兩者又如何能夠互相結合? 

蔡美兒:如果你採訪成功人士,或者讀這些人的傳記,你就會驚訝地發現,從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到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他們無一例外都有一種強烈的意識,認為自己能夠改變世界,認為自己極具才智……這種意識可能是至親灌輸的。美國最高法院法官索尼婭·索托馬約爾(Sonia Sotomayor)曾說,正是她的祖母培養了她的這種意識,讓她覺得自己命中註定會成就一番大事。

如果僅僅擁有優越感,你可能變得洋洋自得,很有可能覺得“我很了不起”。但是當你有不安全感時,你就會覺得“我並沒有受到足夠的尊重,我還沒有完全融入”。以美國的移民群體為例,這種不安全感源自他們的移民身份。如果你是一個移民,你就是個典型的局外人。你覺得人們在嘲笑你的口音,你不確定能不能在這個國家獲得成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被接受。但是當你為你的群體或者你自己感到驕傲時,你就擁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再加上一點點不安全感,會使你獲得前進的動力。 

格蘭特:您在書中從這個角度解釋了一些文化群體的成功。您最終是如何將這些特質與文化聯繫起來的?

蔡美兒:事實上,我們採用了另一種方法。我們僅通過一些傳統指標,如收入、專業背景、以及受教育程度對美國最成功的群體進行了研究。我們從中選出八個目前看來表現十分出色的文化群體,其中包括兩個非移民群體,猶太人和摩門教徒,以及六個移民群體,印度裔、伊朗裔、黎巴嫩裔、華裔、尼日利亞裔和古巴裔美國人。

我們原以為我們將在書中分析不同的群體文化。但當我們花費三年時間組建起研究小組後,我們獲得了驚人的發現,這些群體事實上都具有之前提到的三種因素,這一發現非常值得關注。首先,他們都深刻認識到了自身的獨特性。例如,某些族群相信自己是被選中的,摩門教徒在宗教和道德上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再比如我所處的華裔群體,我的母親就經常跟我講:“我們來自世界上最偉大、最古老、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國度。我們曾經發明了一切。”當然優越感還有其他來源。不安全感大多數源自于局外人的身份,不管是受到迫害的少數人還是移民都會產生不安全感。 

格蘭特:群體優越感和個人優越感哪個影響更大?為了獲得優越感,我是不是得成為某個群體的一部分?有沒有這樣一種可能:我只要自認為有潛力成為真正的偉人,就能獲得優越感?

蔡美兒:肯定是個人優越感。認為群體優越感更重要,並且去關注那些群體是人們對本書最大的誤解。不管背景如何,最後每個人都能擁有這“三重因素”。以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為例,從他的經歷來看,他內心的不安全感確實存在,這種不安全感使他爭強好勝,驅使他前進;而且他的母親曾讓他每天早上五點就起床,這讓他養成了自我約束的好習慣。

然而,這本書的有趣之處在於,我們發現成功的“三重因素”具有很大的流動性,這對於美國最貧困的群體來說倒是個令人振奮的啟示。我們發現,一個群體在獲得成功之後,不出所料接著便會衰退,急劇衰退通常發生在群體的第二代之後,猶太人是唯一的例外。書中對此的解釋是,猶太人一直保持著不安全感,因為他們在歷史上長期受到迫害,甚至曾慘遭屠殺。但是,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包括美國兩個最大的市中心特許學校群,都不相信衰退之說,他們正試圖在貧困孩子身上培養這“三重因素”。

最有意思的是,優越感從何而來?屬於某一特定群體或信仰某一特定宗教並非這種意識的基礎,自豪感才是真正的答案。努力工作,堅持不懈,克服艱難險阻和人生挑戰,這些都能讓人產生自豪感。這正是這些學校試圖在學生身上培養出來的品質,這也讓學校大獲成功,創造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畢業率。 

格蘭特:衝動克制可能是這本書爭議最少的部分,而優越感和不安全感是這三重因素裡較為棘手的部分。我想起了過去幾十年間心理學家一直在進行的有關自尊的研究。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和他的同事曾在一份報告中問道,高度自尊是否總能帶來積極的結果?並不儘然,高度自尊可能與幸福感有點關係,但是不會在你獲得成功、改善人際關係或其他事情中發揮多大作用。

如果同時具有優越感和不安全感,我們是否會變成這樣一種人:不僅具有高度自尊,而且這種自尊還具有不穩定或脆弱性,使我們在面對生活中的不幸時,一直選擇逃避來保護自己,而不是意識到現實的責任或義務,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 

蔡美兒:這個問題涉及到了本書最重要的部分,我們用了整整一章探討消極因素。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探討成功以及成功“三重因素”,我們也並非有意選擇這“三重因素”,我們也可以說,“你只需要自信、堅毅、樹立遠大理想就可以成功”,但最終我們選擇了“優越感情結”。消極因素會逐漸轉化為偏執,不安全感顯然是一個消極因素。

亞裔美國人的自尊程度據報導是最低的,但是他們在學習成績方面的表現至少無人能敵。這也從反面說明了,如果你感覺自己已經相當完美,很了不起,無需再去證明自己,你就不會再努力工作。說到底,你需要那麼一點不安全感。

因此,消極因素也十分重要,儘管這種想法會讓人覺得很不愉快,比如,我還不夠好,我必須向社會和父母證明我自己。我們在書中收錄了著名作家譚恩美(Amy Tan)的訪談記錄和語錄,她的成功令人難以置信。她說:“我的整個童年都很痛苦,我感覺自己永遠不可能讓父母滿意,有時候我想一死了之。”她想要擺脫成功“三重因素”對她的束縛,父母希望她從事一般的學術工作,她也必須擺脫父母期望的束縛。導演李安(Ang Lee)也說了同樣的話,他的父親一直希望他成為一名教授,因而當他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時並不開心。

我們需要向家庭、社區或社會證明自己,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往往會產生之前提到的消極想法,因為不管是家庭、社區,還是社會,都傾向於把我們引入傳統的成功模式,如果這正是你想要的,那麼這種消極想法並非壞事;反之,你會有受到束縛的感覺。 

格蘭特:您說的完全在理。最後一個問題:您在書中提到過幾次如何養育孩子,那麼虎媽或狼爸在這本書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蔡美兒:這本書當然不是育兒經,但是兩者在內容上又有些重疊。從某種意義上講,兩本書都在討論如何激勵孩子。《虎媽戰歌》講述的是我的故事,風格幽默詼諧,是一部自嘲性質的自傳。書中提到了我的二女兒,她個性很強,我希望她做的事她總是抗拒。通過講述我和她的故事,我希望讀者明白,在面對個性很強的孩子時,一定要懂得駕馭孩子的能力和自信,還要允許孩子通過與他們的個性和夢想相稱的方式運用這份能力和自信。實際上,我和二女兒的這一過程仍在持續,雖然我倆是真正的好朋友,但這一過程確實不易。

反觀《三重因素》,這本書實事求是地討論了如何獲得成功,以及如何獲得動力。有得必有失,仔細想想你就會明白,要想獲得動力,就得先缺少些什麼,這樣才有力量來推動你。如果你感覺自己已經十全十美,你就會無欲無求,我想每個人都想要擁有這種完美的感覺。但是你為何每天早上六點起床,為何要工作到很晚,為何要再寫一本書?一定有什麼在激勵你。我們試圖找到一個平衡點,並且探討如何把兩方面合理地結合起來,使得人們既能夠發展自己,過健康、快樂、有意義的生活,還能達成目標。

如果你要問我成功的定義是什麼,非常簡單,成功就是實現目標,不管什麼目標都可以,比如寫小說、拍電影、或者成為一名醫生……將這本書裡所提到的“三重因素”與友誼、慷慨相結合,你就會實現自己的目標。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蔡美兒談成功“三重因素”."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1 七月, 2014]. Web. [28 March,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7544/>

APA

蔡美兒談成功“三重因素”.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4, 七月 11).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7544/

Chicago

"蔡美兒談成功“三重因素”"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七月 11, 2014].
Accessed [March 28,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7544/]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