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太陽能發電產業為何暮氣沉沉?

僅僅兩年前,尚德電力控股有限公司(Suntech Power Holdings Ltd.)曾是中國在全球經濟中異軍突起的象徵。尚德由企業家施正榮於2001年在無錫創辦。8年內,尚德就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公司。自從中國將太陽能產業列為重點產業之後,有約100家中國企業投身該產業,尚德是其中最成功的一家。

但現在,尚德和中國的太陽能產業已經發生了戲劇性的轉變。受中國巨大產能(2009年和2011年之間翻了兩番)的推動,世界多晶矽太陽能面板的產能暴漲,但價格暴跌,然後又歷經了全球經濟衰退,歐洲主要買家的需求大幅收縮。由於無法償還其債務,今年3月份,尚德的可換股債券出現違約。無錫尚德,其主要單位,申請破產,且董事會罷免了作為首席執行官和董事長的施正榮。同時,中國太陽能電池行業的其他企業也是步履艱難,產能過剩,需求太少,還加上美國徵收的懲罰性貿易關稅,也許歐盟很快也會徵收類似關稅,這些嚴重困擾著中國的光伏產業。

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和中國許多目標行業(如鋼鐵和鋁業)的歷史發展模式類似。中國策略(China Strategies LLC,)(一家總部位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的諮詢公司,業務主要涉及中國的貿易和投資)總裁路易士·施瓦茨(Louis Schwartz)表示:“在中國有很多行業,其發展經歷了波峰和波谷,太陽能產業是這一長串名單中的新的例子。剛開始的階段,政府往往給予這些行業很大的激勵措施。在極短的期間內,行業的產能得到巨大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銀行系統的説明,以及各省份、城鎮和村莊急於培育新的產業來解決就業問題的迫切願望。發展勢頭一旦開始,就變得難以停止。”

研究這一現象的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馬歇爾·邁爾(Marshall Meyer)特別強調了地方政府的作用。他說:“在中國,你看到的不只是增長驅動型投資,還有地方政府增長驅動型投資,這導致了許多重複建設和產能過剩。這樣的話,最後的結果只能是路越走越窄。因為到最後賺的錢還不夠支付資本成本,更不用說獲得盈利並創造更多的資本了。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獲得可持續發展的有活力的市場,不僅在中國,而是全球範圍內。” 

是時候改變了

北京資訊機構龍洲經訊(Dragonomics)的研究總監安德魯·巴特森(Andrew Batson)指出,儘管政府大力呼籲控制產能,但政府的這些主要目標產業還是受到產能過剩的困擾。目前,中國整體的工業利潤率已經和過去10年裡的利潤率持平。他指出:“相比經濟繁榮時期,經濟的疲弱使得產能過剩問題變得更為緊迫。” 

事實上,在過去,健康的國內和全球需求可以吸收許多中國的產能過剩。HIS(一家全球性的商業資訊和分析公司)派駐北京的中國經濟高級專家桑頓(Alistair Thornton)表示:“在其高增長的日子,由於中國的超前建設,使得在今天看來是過剩的產能,在兩年前,還貌似產能不足。但隨著國內和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局面已經改變。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的經濟刺激支出措施加劇了情況的惡化。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中國研究高級兼職教授伯特利(Pieter Bottelier)表示:“2008年底的信貸擴張,加速了產能的擴張,而這種產能擴張又恰逢國內經濟逐漸回歸到一個較低的增長路徑上。因此在未來12個月或24個月裡,中國的許多行業將經歷一個痛苦的階段。”

專家表示,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率從過去十年的平均每年10%的增長率放緩至每年7%至7.5%,現在必須學會更多地依靠智慧,而不是蠻力,或信貸驅動型投資來維持經濟增長。投資導向型的產業政策,所帶來的好處是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策略的總裁施瓦茨表示:“在短期內,你可以創造一個行業,雇用很多人,並獲得行業技術和製造技術。但是副作用是資金使用上的浪費。這又牽扯到一個更大的問題,那就是在何種程度上,中國可以從一個模仿型經濟,過渡到創新型經濟。”

HIS的桑頓表示:“這事關未來十年的經濟發展- 如何為將來30年的經濟增長建立一個更加可持續的基礎。在中國,尚未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國家在經濟中扮演的角色。相比市場問題而言,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信貸分配能力是個更為嚴重的問題,你會因此變得越來越低效。這勢必給經濟增長帶來不良後果。“ 

雖然新上任的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的新一屆政府,在最初的三個月裡,對經濟改革問題沒有發表評論,但在5月24日,中國國務院宣佈了一系列以市場為導向的新政策,標誌著中國經濟發展方向的顯著轉變,其中包括引入增值稅,銀行利率自由化,促進民間資本,和國有企業的繼續改革。 

但是,要走一條更加以市場為導向的道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啊。桑頓表示:“比如,雖然中央政府可能知道整合是必要的,但是讓企業倒閉,這卻是一個艱難的決定。因為從經濟和政治的角度來看,中國要穩定。你一旦讓這些公司倒閉,你不知道所引發的鏈式反應什麼時候才會結束。”再加上地方政府往往傾向於保護他們的就業基礎,因此行業整合的前景變得更加不確定。GTM Research(總部位於波士頓的清潔能源市場研究機構)太​​陽能市場高級分析師麥塔(Shyam Mehta)表示:“這將是一個混亂的過程,因為在中國境內,各種利益錯綜複雜。” 

地方政府將在多大程度上繼續營救當地的大企業,對這個問題,專家辯論激烈。當然,地方力量是很強大的。沃頓商學院的邁爾教授指出:“目前在中國,大約有120個大型央企,還有數千個地方政府的國有企業,這些都是受到政府偏袒的。”然而,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的伯特利教授指出,許多地方政府都受到財政約束,中央政府可能不會讓他們透支自己。事實上,中國媒體的報導表明,許多中國高級官員都表示政府沒有設想利用更多的刺激措施,來抵消增長的放緩。

用國內需求來救援中國的太陽能產業?

麥塔表示,中國的太陽能電池行業的整合是不可避免的,但這個過程該如何展開,卻是不確定的。和中國很多出現產能過剩的其他行業不同,中國的太陽能電池行業的產品主要用於出口,而不是國內使用。他指出,中國的生產過剩已經對於世界市場有了顯著的影響,全球太陽能市場都十分關注中國是否能夠,或如何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現在,歐洲正在停止對太陽能的補貼,因此這個主要市場的需求正在枯竭,中國正在加強自己的國內需求。根據Lux Research(一家總部位於波士頓的市場研究公司)的太陽能產業分析師費思坦(Matthew Feinstein)的說法,中國目前正在採取激勵措施,鼓勵在西部地區建設太陽能電廠,還在建設從新疆到東部和西南部地區的電力輸電線。中國還積極鼓勵在東部地區推廣使用屋頂型太陽能產品。但GTM的麥塔認為,即使這樣,國內的需求還是趕不上巨大的產能。他說:“現在的太陽能企業,其利潤已經薄的驚人。就算能勉強維持生存,也別想繁榮壯大。”他還指出,這個行業的幾個領頭企業,如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瑞能集團有限公司,它們為了生存,被迫朝著產業鏈的下流發展,從利潤率較低的模組製造,轉向了利潤率較高的太陽能系統和專案的開發。

太陽能企業在為生存而戰,中央政府也已經發出了支援行業整合的信號。麥塔指出:“中國國家開發銀行,是中國太陽能產業的的主要貸款提供者。據說該銀行承諾給十幾家太陽能公司提供資金支援,包括天合光能,英利綠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和上海超日太陽能科技有限公司等,它是在“挑選”贏家。此外,Lux Research的分析師費思坦指出,中央還計畫制定行業標準,篩選出最強的企業,並確保更高品質的出口。從理論上講,只有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企業才能生存下來。麥塔預測,最終的“贏家”可能包括英利、天合光能、晶科能源、昱輝陽光、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等。

但同時,有些地方政府的做法卻與中央的精神背道而馳。例如,無錫市政府,曾在尚德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在接管該公司的一部分。又如,江西新余市政府,曾數度給予本地的江西賽維LDK太陽能高科技有限公司財政支援,新餘市政府還大力支持了恒銳鑫能源,該公司20%的股份也投資在太陽能產業上。山東東營市政府控制的一家公司,購買了CNPV Solar Power SA(當地一家光伏企業)50.38%的股份。麥塔表示:“隨著更多的中國公司走向破產,你會看到更多的地方政府幫助他們擺脫困境。中央貸方和當局將對市政府和省級政府作出何種反應,目前還不清楚。”

風力渦輪機製造商:在風中搖搖欲墜

雖然太陽能電池板行業在中國的產能過剩是最極端的例子,還有不少其他重要行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例如,在過去的十年中,中國的風力渦輪機製造業方興未艾,吸引了超過100家公司進入該產業。中國的金風科技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風力渦輪機生產商。去年,中國安裝的風力渦輪機總量,占到了全世界的三分之一。在中國,風能占全國發電量的5%以上,位居全國三大能源之一,僅次於煤炭和水力。華盛頓特區的喬治城大學的科學、技術和國際事務副教授路易斯(Joanna Lewis)(也是近期新書《綠色創新在中國:中國風電行業和全球過渡到低碳經濟》的作者)表示:“中國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成功地創造了一個國內風電行業。” 

由於風力發電成本低於太陽能,中國的規劃者們當初就把風力渦輪機主要用作國內使用,而太陽能電池板則不同,主要用於出口。因此,中國能夠更多的控制風輪機的需求。但是風電行業的發展卻受到電力並網問題的阻礙。 

中國戰略公司的施瓦茨表示,現在,過剩風機製造產能使得小企業被迫退出該行業,即使是較大的企業,如金風科技和華銳風電,去年其利潤率也在下降。喬治城大學的路易斯指出,為鼓勵行業整合,政府正在引入技術認證和測試要求。她說:“自上而下的整合過程並不總是能夠最終選出最先進的技術生產商,但是,通過這個過程,可以使一些具有良好技術的小廠家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 

支援汽車產業的時候,選錯了對象?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的博士後研究員Seung-Youn Oh表示,在汽車行業,產能過剩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行業割裂的形式,加之地方保護主義的因素,使得該行業的創新能力受到極大制約。目前,中國整體的汽車擁有率仍然很低,市場潛力巨大,似乎也需要有足夠的產能來滿足這種潛力。然而,Oh指出,中國汽車製造商的數量過多,阻礙了它們成為世界一流的汽車生產商。 

Oh還指出,市場割裂的形成,有其歷史原因,毛澤東時期,曾要求各地方政府發展自己的汽車工廠,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此,中國的汽車廠商飽受缺乏規模經濟之苦。韓國,日本和美國,只有少數幾家汽車廠商,而在中國,汽車廠商約有120家之多。 

要鼓勵整合,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中央政府就邀請外國投資者與中國國有企業(國企)創建合資企業,如上海通用和北京現代。當時的希望是:大的國有企業,與外國汽車製造商結盟,然後再收購規模較小的公司。但關閉汽車廠商,放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是一個挑戰。行業整合的努力失敗了。同時,那些合資汽車廠商,滿足于目前的利潤率,國有企業幾乎沒有生產積極性來進行模式創新,而他們的外國合作夥伴又都不願意轉讓技術。因此,在20世紀90年代後期和21世紀初,當獨立的汽車企業,如奇瑞汽車有限公司、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推出它們自己的車型時,引起了業界的驚喜。 

Oh表示,儘管中國中央政府採取政策支持獨立的汽車製造商,地方保護主義將繼續支援國有企業的合資企業。金融危機後的經濟刺激計畫,例如,消費者購買新的、更小排量的汽車(例如那些獨立汽車公司生產的車型)可以減稅,在2012年,政府採購條例規定,必須購買小排量汽車,這就有效地排除了那些合資車型。但是,外國合資夥伴,如通用汽車公司和現代,已經變得善於合作,為保持他們業務的持續強勁增長,紛紛與當地政府的重點企業合作。

前進之路

專家指出,如果中國想要忍辱負重,並使用更多的市場紀律來確定行業的贏家和輸家,那麼中國的企業就必須提高自己經營水準。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總部位於華盛頓特區的一家智囊團公司)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席澤(Derek Scissors)表示:“那些調整最快的企業能生存下來,調整得慢的就死了。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公司依靠的是地方政府的扶持,而不是企業戰略來生存,那麼只能說你的公司很有門路,但不能說你的公司很有前景。” 

沃頓商學院的邁爾教授表示,事實上,中國的企業必須更好地學習如何在管理,效率和技術方面進行競爭。他指出:“你可以實施一個非常嚴格的管理系統,並告訴公司員工,在這家公司,除非你能創造利潤,否則你將無法生存。你必須要變得更聰明,更敏捷,提供更好的產品,同時還要創造利潤。”

沃頓麥克科技創新中心(Mack Center for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主任麥克·湯姆齊克(Michael Tomczyk)認為:“從太陽能產業所學到的一個巨大教訓是,企業必須非常靈活,對市場變化非常敏感。這需要對市場規模、趨勢、競爭因素、稅收風險以及貿易戰等進行經常性的詳細分析。這些問題至關重要,因為很可能數千名工人的生活都要受這些行業因素變化的影響。”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中國的太陽能發電產業為何暮氣沉沉?."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05 六月, 2013]. Web. [25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3494/>

APA

中國的太陽能發電產業為何暮氣沉沉?.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3, 六月 05).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3494/

Chicago

"中國的太陽能發電產業為何暮氣沉沉?"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六月 05, 2013].
Accessed [April 25,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3494/]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