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風力發電:渦輪機很多……但發電很少

幾年前才從零開始的中國風力發電行業,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這些方面包括:中國是風力發電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中國擁有80多家風力渦輪機製造商,按市場份額計算,其中的四家公司位居全球10大製造商之列,設在布魯塞爾的全球風能理事會(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的資料顯示,截止到去年年底,中國的風力發電裝機容量達到了45吉瓦,比2009年的26吉瓦增加了73%,而美國的風電裝機容量則為40吉瓦。此外,中國政府意欲在2015年和2020年將風力發電能力分別增加到100吉瓦和200吉瓦。

美國律師、中國能源專家路易士·施瓦茲(Louis Schwartz)談到,中國官員口頭表達的目標還要更高:到2015年和2020年,風電裝機容量將分別達到150吉瓦和250吉瓦。“我對中國風力發電的增長前景感到樂觀。我認為,他們在中國建設龐大風力發電能力的計畫非常有望取得成功。”施瓦茲談到,施瓦茲同時也是設在賓夕法尼亞州匹茲堡一家名為中國戰略(China Strategies)的諮詢機構的總裁。

無論統計數字如何,也不管預測怎樣,增長都是確定無疑的。可增長會持續多長時間呢?增長的代價幾何呢?擁有龐大的市場份額是一回事,成為運作良好的盈利公司則是另一回事。由於中國做事方式的奇異特點,風力發電行業的矛盾程度與其複雜程度彼此相當。就像中國很多迅速成長的其他行業一樣,隨著企業——老企業和新軍(相對而言),外國公司和本土企業——競相湧入市場爭搶份額,風力渦輪機行業現在也呈現出了過度擁擠而且高度分散化的局面。

本土優勢

丹麥維斯塔斯公司(Vestas)——這家丹麥企業以98億美元(634億元)的年銷售收入在全球市場中佔有近15%的份額——中國區總裁唐瑪勒(Jens Tommerup)談到,中國風能市場在大約五年前切實啟動之前,中國有大約10家國外和本土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當時,非中國製造商佔有大部分市場份額。”他談到。但是,去年,就在非中國製造商的數量大體保持不變的時候,中國的製造商則增加到了70多家。國外企業在中國風力發電行業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75%大幅降低到了10.5%。在這場持續變化中,儘管市場份額有所減少,不過,外國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仍然在迅速發展。

雖然人們廣泛認為增長還將繼續,不過,這一市場的增長條件可能會不同以往。北京最近推出對外國製造商完全開放市場的政策就是原因之一;而終止對本土製造商的補貼則是另一個原因。(美國向世界貿易組織投訴造成的衝擊,終結了在這一問題上持續數年的緊張狀態。) 但是,這些步驟也反映了政府對本土公司競爭優勢不斷增長的信心,同時,這些步驟也意在將風能等先進技術與主流投資者和終端使用者整合到一起。

然而,中國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在全球市場中卻鮮有表現,這些企業的所有增長幾乎都來自本土市場。2010年,在中國的四強公司中,只有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Goldwind)一家企業有風力渦輪機產品出口——向古巴出口了4.5兆瓦的設備,但只占該公司去年全部新增裝機容量3,739.5兆瓦的0.12%。

金風公司正在瞄準美國、歐洲、澳大利亞和非洲市場,希望自己的海外業務在五年內占到公司全部銷售額的20%到30%。這是個艱難的目標。目前,該公司在全球市場中只占9.5%的份額。設在丹麥的BTM諮詢公司(BTM Consult)在一篇題為《2010年國際風能市場發展》(International Wind Energy Development Market 2010)的報告中指出,(除了金風公司以外),中國的華銳風電科技有限公司(Sinovel)和東方電氣(天津)風電科技有限公司在全球市場中分別佔有11.1%和6.7%份額;該市場的其他領先企業還包括美國的通用電氣風能公司(GE Wind),在全球市場中佔有9.6%的份額;德國的愛納康公司(Enercon),占全球市場的7.2%,以及印度的蘇司蘭能源公司(Suzlon),占全球市場的7.2%。

中國擴大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承諾是毋庸置疑的。通過在能源總體結構中增加非礦物燃料的份額,這個國家希望,到2020年,將單位GDP的碳排放強度減少40%到50%。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中國必須將可再生能源在全部能源消耗中的比例,從2010年的8.5%提高到2020年的15%。而2010年,在中國消費的41,932吉瓦的電能中風能只占大約1.6%的比例。

但是,完成這一目標的障礙很多。舉例來說,香港大和資本市場公司(Daiwa Capital Markets,簡稱DCM)(Dave Dai)清潔能源和公用事業研究部門區域負責人戴夫·戴(音)認為,在中國浪費的風能超過了30%。部分原因在於電力傳輸瓶頸的制約。“大部分風力資源豐富的地區都位於中國的北部和西部,而電力需求則是位於中國東部和南部的經濟中心地區。”他談到。“因此,為了支持風能的長期增長,遠距離的高壓傳輸項目是必不可少的。”

2010年,內蒙古以13.38吉瓦的風能裝機容量位居各省份之首,有時候,人們將這個地區稱為中國風能行業的沙烏地阿拉伯;緊隨其後的是甘肅省(風能裝機容量4.9吉瓦)、河北省(4.9吉瓦)、吉林省(2.9吉瓦)、遼寧省(4.1吉瓦)和山東省(2.6吉瓦)。

雖然裝機容量在以幾何級數迅速增長,不過,中國的電網投資則落在了後面,戴夫·戴談到。“因此,電網每年的新增能力是有上限的。” 國家電網公司的資料顯示,截止到2010年年底,在中國45吉瓦的風能裝機容量中,接入國家電網的不到30吉瓦。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稱,在未能接入國家電網的發電能力中,四分之三出自內蒙古。中國北方的國家電網和南方電網之間傳輸能力的短缺,進一步惡化了這個問題。

地理上的距離還只是中國風能面臨的一個挑戰。低於50兆瓦的小型風力發電廠四處開花。超過這一裝機容量的大型專案需要得到中央政府的審批,而審批時間往往會長達兩年。風能主要監管機構國家發改委,正在考慮將低於50兆瓦項目的審批許可權從各省收歸國家,“這樣,國家電網就能規劃和控制那些小型專案接入電網的問題了。”丹麥BTM諮詢公司風力發電資深顧問趙鋒談到。

戴夫·戴談到,在過去三年中,中國每年新增的風電裝機容量為16吉瓦到17吉瓦,接入電網的發電能力為12吉瓦到14吉瓦。從2012年到2013年,國家電網將投資5,000億元(770億美元)建設從北到南的高壓輸電線路,這三條輸電線路的輸電能力為30吉瓦,可以滿足風力發電兩年的增長。“中國每年都需要一條新輸電線路。”他補充談到。政府曾稱,在2011年到2015年期間,將投資2萬億元建設一個智慧電網。

追逐金錢

風能行業面臨的另一個問題與中國快速增長的離奇故事密切相關。“這個行業就像完美的資本主義體系——市場得到了巨大的增長,每個人都爭相進入。”中國戰略公司的施瓦茲談到。“有太多公司進入了風力渦輪機市場。”但是,在這一行業的大約80公司中,大部分企業都不製造風力渦輪機。

“我研究了中國80家本土風力渦輪機製造企業的財務資料,我發現,在過去三年裡,只有30家裝配過風力渦輪機。” BTM諮詢公司的趙鋒談到。“每個人都想進入這個前景看好的行業。他們為金錢而來。其中的有些企業地處邊遠的小城市,根本沒有製造風力渦輪機的技術。他們覺得自己可以與一家外國公司合作,購買授權,但是,這些交易一直都沒有結果。”

BTM諮詢公司的報告顯示,中國五家最大風力渦輪機製造企業——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東方電氣、國電聯合動力和明陽風電集團——在中國佔有70%以上的市場份額。但是,隨著競爭的白熱化,過去五年裡,產品價格已經大幅下跌了50%以上,每千瓦3,800元的價格只相當於歐洲一半的水準。“他們把價格打壓得很低,非中國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競爭。”一家在中國運營的外國風力發電企業的高管哀歎。

“這是個他們無法盈利的價格水準,而且他們也無法從中掙取用於進一步研發的額外資金。”長岡技術科學大學(Nagaok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管理和資訊科學教授、中國可再生能源專家李志東(音)談到。“這個行業處於過度競爭狀態。”

低於50兆瓦項目的四處開花,創造出了一個讓弱小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站住腳的市場。施瓦茲談到,作為回應,政府正在實施限制小型項目的法規,並加快了篩選過程。舉例來說,自7月初開始,針對2.5兆瓦及裝機能力低於2.5兆瓦的風力渦輪機製造企業,政府將不再延續提供銀行新貸款、稅收優惠以及為其在國內上市提供支持等優惠政策。

“我預計,在接下來的五年中,我們看到的中國風力渦輪機製造企業的數量會少得多。”施瓦茲談到。“但是,正如中國很多同樣擁有過多產能並且需要進行合理化調整的行業一樣,為實現調整的目標,將這個行業的市場力量與政策調整整合到一起同樣也需要一些時間。”

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對尚處產品開發早期的中國製造商來說,缺乏先進的高品質技術是一個重大的障礙。除了品質之外,“你還要有境外風力發電廠已經運作一段時間的記錄。”戴夫·戴談到。他認為,還沒有哪個中國公司有這樣的記錄。“中國製造商和國際製造商的產品品質差異極大。”他談到。“要想擁有在美國銷售產品所需的實證記錄,你必須要讓自己的風力渦輪機在海外運行,你要有一個在美國已經運轉了一段時間——至少一年或者兩年——的近海風力發電項目。

雄心爆棚

繼地處中國西北甘肅省的酒泉風力發電廠2月發生大規模脫網事故之後,解決技術問題變得越發迫切了。監管機構國家電力監管委員會稱,這是風力發電電網近年來發生的最嚴重事故。財經報紙《第一財經日報》的記者瞭解到,酒泉風力發電廠的大部分風力發電機組都沒有業內稱之為“低電壓穿越的能力”(low voltage ride-through capability)。在發生短時間的故障時,這種技術能確保風力發電機組有調節自身的時間,並能讓機組不間斷地並網運行。

專家稱,這個事故就是忽視技術標準和政策協調的後果的例證。“中國的風力渦輪機主導產品是標準的內陸風力發電渦輪機,這些產品並不是為低風速地區和近海地區設計的。”BTM諮詢公司的趙鋒談到。他認為,中國將近海風力發電裝機容量設定為到2015年和2020年分別達到5吉瓦和30吉瓦的目標是“雄心爆棚”。中國的首個近海風力發電廠位於上海東海大橋的東側,該發電廠裝配了34台華銳風電公司的3兆瓦風力渦輪機,總裝機容量為102兆瓦。

就目前來看,本土市場就足以讓中國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忙得不可開交了。至於說其他市場,BTM諮詢公司的趙鋒認為,“對進入市場的新公司而言,要想說服當地的公用事業公司和獨立發電企業購買自己的產品,必須要清楚的是,在初始階段,業主通常都會要求風力渦輪機製造商部分或者全資擁有外國專案。”

長岡技術科學大學的李志東也認為:“目前,中國的製造商還不能與美國的企業展開競爭。他們必須改進自己的技術,必須製造更大型的風力渦輪機,要想在美國競爭,他們還要提供10年到20年的保障。”不過,他也談到,有一個地區對中國來說頗具潛力,那就是非洲。

觀照更廣闊的景象

對於在中國運營的外國企業來說,機會可能在於另闢蹊徑。中國位居前五位的風力渦輪機製造商佔據70%的市場份額,因為它們的訂單來自政府擁有的大型風力發電專案。然而,事實最終可能會證明,較小的項目同樣也是有利可圖的。

有些外國風力渦輪機製造企業已經頗為興旺了,儘管它們所占的市場份額比過去小得多。舉例來說,維斯塔斯公司設在天津、江蘇省徐州以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三家工廠的產品就專門銷售給中國,該公司在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中佔有4.7%的市場份額,緊隨中國五大製造商之後位居第六。其他的外國企業還包括西班牙的歌美颯風電公司(Gamesa),擁有3.1%的市場份額;通用電氣風能公司和印度的蘇司蘭能源公司均占1.1%的市場份額。

“當將中國風力渦輪機製造商的崛起與非中國企業市場份額的下降進行比較時,觀照更大的背景是至關重要的,畢竟,市場份額是個相對數。” 唐瑪勒談到。按年度計算,維斯塔斯公司在中國一直保持著60%的增長率,“這是個讓人非常滿意的結果。我們確信,這是一個能讓我們掌控業務各個環節——從我們的產品品質,到我們人員的技能——的增長率。”

雖然中國公司正在努力趕上來,不過,很多專家預測,維斯塔斯公司等外國企業依然會獲得進一步的增長。“我認為,外國企業的市場份額不會減少。”大和資本市場公司的戴夫·戴談到,“因為品質將來會成為人們選擇風力渦輪機時一個更重要的因素。”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中國的風力發電:渦輪機很多……但發電很少."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9 六月, 2011]. Web. [20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796/>

APA

中國的風力發電:渦輪機很多……但發電很少.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1, 六月 29).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796/

Chicago

"中國的風力發電:渦輪機很多……但發電很少"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六月 29, 2011].
Accessed [April 20,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796/]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