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醫院:終於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了嗎?

中國的醫療保健體系以國有醫院為主,私營、外資醫院很難在其中占到一席之地。但是,時過境遷。去年12月,中國国务院明確表示將鼓励和引导社会資本和境外資本進入医疗机构,將逐步取消对境外资本的股权比例限制。目前,有國內私人和境外投資人持股的醫療服務機構已經獲准開業。對於多數企業而言,這是一則利好消息,美中互利國際貿易有限公司(Chindex International)的董事長李碧菁(Roberta Lipson)說道,該公司是一家面向中國市場的美國醫療設備供應商。“確實,中國政府將通過出臺優惠政策,乃至提供與公立醫院進行公平競爭的環境來支援私人投資者,”她說道。

截至目前,外國企業在中國醫療行業的歷史令人失望,德睿醫療諮詢(上海)有限公司(Dorenfest China Health care Group)總裁兼首席執行官竇仁法(Sheldon Dorenfest,音譯)說道,這家諮詢公司成立於2006年,總部設在芝加哥。多年以來,竇仁法一直與十多家中國醫院直接合作,而且訪問了17個城市的100家醫院,他自己從來沒有擔當過投資商的角色。“如果我投資了,那我的錢早就打水漂了,”他說道,“有不少外國人在私企或外企投資,其中有很多人‘血本無歸’。”

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是現在,障礙依然存在,不僅僅是因為繁文縟節及招聘醫務人員的難度,還有在資源及政策影響方面,公共機構較私營機構具有的巨大優勢,更不消說與日俱增的公眾認可度。竇仁法指出,北京國際心臟病醫院(BIHH)的停業,正是外國醫療企業在中國面臨的諸多困境的一個典型,他稱其為“事難遂願的典範”。2002年,來自亞利桑那心臟病學會的八名醫生,以及其他六名美國醫生和外國投資者,與中國的一家民營房地產開發商泰和公司(Tai He Corporation)展開合作,創建了一所擁有60個床位的合資醫院。該專案享有免費土地使用權,但是在與中國的各個政府部門打交道的過程中遇到了問題,由於不能得到這些部門的協助,因而無法啟動和經營下去。

“等到項目可以落地的時候,經營許可證已經過期了,”一位熟知該專案內情的醫療諮詢機構的資深經理說道,“參與該專案的外國人是觸碰了‘高壓線’的典型例子。他們對中國的國情考慮得太過簡單,投入資金過少,之後就陷入了資金鏈困境。他們融到了一些資金,但仍是杯水車薪。經營許可證到期必須更新。到了緊要關頭,由於專案耗時太久,投資商棄之而去。”到2006年,該醫院項目已不復存在。

讓專家們擔心的是,BIHH並不是一個特例,許多投資者仍在面臨許多同樣的挑戰。目前,北京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會長彼得·劉(Peter Liu,音譯)正在與美國投資者合作一個合資醫院項目,他說道,“我們的項目組一直等了五、六年的時間,盼望著我們的合資醫院能夠開業,但是我們至今仍然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開業。”

略加鼓勵

儘管如此,政府在2009年斥資1250億美元進行的醫療改革正在取得成效。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正在享受到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其中大多數是私企或國企的職工,這是中國制定的最明確和完善的醫療保險計畫,而且面向的是農村和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其效果是顯著的:在中國的13億公民中,參加公共保險的人數比例已從2006年的45%增加至90%。

但是,儘管已經報銷的醫療費用的深度、範圍及金額已經提高,對於大多數中國人而言,醫療成本仍是居高不下。據國際商業觀察公司(Business Monitor International)統計,和去年同期相比,2010年的年人均醫療開支持續增加,從143美元達到了預期的186美元(1,219元),其中40%的醫療帳單是保險費及自費開支。此外,據《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統計,2007年的平均門診就醫費為136元,到2009年,該項費用增加至160元。

目前,外國企業在該行業的比例是很小的。據麥肯錫的估計,在國內20,291所醫院當中,有4,200所醫院是私立醫院,中外合資醫院僅十來家,僅占床位總數的6.5%。如今,在外商獨資醫院的申請提案中,只優先考慮港澳臺的投資者,麥肯錫上海的合夥人、醫療業專家王晶(Jin Wang,音譯)說道。

但是,所有這些變革都處在試點階段。“到目前位置,我還沒有聽說過有哪家外資獨資醫院,”劉說道,他在中國和美國的醫院管理方面擁有20多年的經驗。“這是中國政府典型的做法。他們先是略加鼓勵,然後試水市場,看看人們和市場的反應,然後進行評估並確定下一步行動。”在他看來,這些改革措施在最初出臺的時候,離醫療專家們期望的革命性措施相去甚遠。

審批程式仍然十分費時,而且牽扯到很多繁瑣的手續,儘管目前投資者只需要獲得省級醫院企業審批即可,而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要興建和開設一所醫院,可能需要至少各個政府部門蓋180個公章[審批公章],”美中互利的李碧菁說道。作為行業的領先者,李碧菁於1993年在中國開設了第一所合資醫院,名為“北京和睦家醫院”。如今,這家連鎖醫院包括北京和上海的兩所提供全面服務的門診和住院樓,以及在廣州和無錫開辦有診所,擁有在職醫生160名,其中100名為外籍醫生。

醫生,醫生!

假設外國公司可以逾越複雜無比的官僚體制,他們仍需面對許多其他挑戰。麥肯錫預計,其中包括醫生,目前在中國有230萬醫生。造成醫生數量短缺的原因之一在於,一般不允許醫生在一所以上的醫院任職。當然,情況也在改變。例如,在昆明和廣東有一些試點項目,自去年年初就開始進行變革,一些地方衛生局正在接受醫生的申請,允許他們在多所醫院執業。“如果沒有優秀的醫生,哪來更多的病人去私立醫院就診?”劉說道。

麥肯錫公司上海分公司的董事蘇慕佳(Claudia Sussmuth Dyckerhoff)對此表示同意。“想要升職的醫生都願意待在公立的三級甲等醫院,他們在那裡可以更加專業,積累良好的經驗和更多的診療病例數,”她說道。她提到了中國的三級分類系統,按床位(500個床位以上)和醫生數量來分,三級醫院是規模最大的,而且品質也是最高的。

但是,許多醫生早已在其他醫療機構兼職,這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就算這樣,也未能使私立醫院有多大起色。許多醫生不願意轉入私立醫院,因為他們的職稱只能通過在公立醫院的表現來得到提升。

除了人力資源問題以外,由於私立醫院不象公立醫院那樣具備社會醫療保險資格,因此,前者還面臨著巨大的資金障礙。“如果所有病人需要自掏腰包,或者需要有私人保險,這對於病人的整體流入量肯定是不利的,”蘇慕佳指出。

如今,包括中外合資醫院在內的私立醫院,都已獲准參加社會保險計畫,但是諸如治療費等細節仍不甚明確,而且可能需要由地方衛生局逐案審批。無論如何,社會保險的報銷金額往往是極低的,因此,病人仍然需要購買私人保險,以便承擔外資醫院提供的服務,此等服務費用要比公立醫院高出很多。

公立醫療機構還有另一個優勢:它們能夠享受到許多政府補貼和資金支援,而且還是免稅的。由於缺少政府補貼和優惠待遇,多數非公立醫院的規模都不大。普華永道在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國內合資醫院的床位數不足50個,使其規模經濟受到限制,致使它們無法滿足逐漸富裕的中國民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資金注入

也許最重要的因素是公眾的信任度,而這一點恰恰是私立醫院需要去爭取的。據《人民日報》在去年12月份的一項網上調查顯示,在3,174位受訪者當中,有63%的受訪者偏向選擇公立醫院而非私立醫院。其中25%的受訪者認為私立醫院缺少專業醫療標準和職業道德,23%的受訪者表示,由於具有誤導性的廣告的四處氾濫,使他們對私立醫院心存芥蒂,而幾乎同樣多的受訪者提出,由於不在保險範圍內,私立醫院的吸引力遠不如公立醫院。

竇仁法指出,私立醫院的投資者往往缺乏醫療專業知識,這的確是一個問題,而且有些投資者興建醫院的唯一目的是能夠取得土地所有權的索賠。

竇表示指出,私立醫院的最大前景在於細分市場,例如牙科診所、婦產醫院、眼科醫院及整容醫院。許多私立醫院還將其品牌定位為高端服務提供者,為付得起額外費用的病人提供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和名醫服務。這個細分市場特別受到外籍人員和海外華人的歡迎,他們往往對在公立醫院漫長的等待時間而不勝其煩。為高端客戶提供服務的醫療機構包括北京和睦家醫院和總部設在新加坡的百匯醫療集團(ParkwayHealth Group)。在北京和睦家醫院的客戶中,富人的比例占到40%,李碧菁說道。百匯醫療集團也是如此,2005年,該集團在收購了一家外資診所World Link之後移師中國。目前,該集團已分別在上海和成都開設了7家和1家外資診所。

據普華永道的一份題為“中國醫療體系中的新興趨勢”報告,北京和睦家醫院及百匯醫療集團雖已發現了細分市場,但是除了提供門診和有限的住院服務之外,兩者取得的成功十分有限。以門診為主的醫院的收費遠高於美國,而且“它們的模式專注於為購買了海外保險的外籍人員提供服務,而這些人員往往不在乎費用的高低,”在北京工作的普華永道中國的董事總經理大衛·E·伍德(David E. Wood)說道。伍德在美國和中國的醫院管理及醫療諮詢方面擁有30多年的經驗,他表示,醫療服務提供者必須保持較高費用,以便能夠支付他們從海外聘請來的醫生的薪資。

伍德表示,根據他的市場調查,為了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新興的中產階級群體,醫療費用不應當超出國內公立醫院收費的五至七倍,而不是象面向外籍人員的醫療機構目前所收費用那樣,是國內公立醫院的35倍,他指出。“如果收費如此之高,醫院就無法吸引國內中產階級的病人,”伍德說道。2000年至2003年期間,他曾擔任北京和睦家醫院的首席執行官。“如果你的醫院只打算接待中國的百萬富翁和外籍人員,那不如趁早停業,這樣是不會有結果的。你必須將目光對準不斷壯大的國內中產階級群體。滿足他們的要求和期望,你就能取得成功。他們是一支不斷壯大的隊伍。”

伍德提到了他在北京新世紀國際兒童醫院擔任首席執行官時的經歷,該醫院創立於2005年,是由當地中國投資商與北京兒童醫院共同創建的一所私立合資醫院。“我們的定價策略是公立醫院收費的五至七倍。所有醫療人員和醫護人員全部是中國員工。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模式,”他說道。這所醫院在開業13個月之內就已經盈利,吸引了本地的中國人和外籍人員前來就醫。醫院配有100個床位,入住率一直保持較高在水準,伍德說道。

目前,有一所外資醫院也是面向中產階級的患者,這所醫院是由美國連鎖醫院HCA的創始人湯瑪斯·弗裡斯特(Thomas Frist)和他的女婿查理斯·A·艾爾肯(Charles A. Elcan)創建及領導的。通過另外一項與HCA並無關聯的私人投資,他們從去年夏天開始,在寧波興建一所世界一流的醫院,為已經參加社保的中國患者提供服務,同時也為自費患者預留了一些床位。

中國醫院行業的其他投資者則處於觀望之中。“現在還為時過早。我還沒有發現適當的投資機會,”竇仁法說道,“我認為再過兩到三年,將有可能出現這樣的商機。”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中國的醫院:終於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了嗎?."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30 三月, 2011]. Web. [29 March,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714/>

APA

中國的醫院:終於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了嗎?.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1, 三月 30).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714/

Chicago

"中國的醫院:終於向外國投資者開放了嗎?"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三月 30, 2011].
Accessed [March 29,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714/]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