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舊不堪的美國基礎設施:如何修復?誰來買單?

在美國,基礎建設往往會被眾人所忽視——直到停電、ATM機故障或是社區發生火災。今年9月,加利福尼亞州聖布魯諾一條54歲“高齡”的煤氣管道發生爆炸,導致8人死亡,50戶家庭受損或徹底遭到毀壞。七個禮拜之前,密歇根一條使用了41年的石油管道破裂,上百萬加侖的原油噴泄而出,對卡拉馬祖河的支流造成了嚴重污染。每當災難發生之後,質疑聲就會紛至遝來: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為什麼沒有對設備進行更新升級?如果不斷有此類事件發生該怎麼辦?

類似於加州和密歇根的悲劇還引發了一個更廣泛意義上的問題。沃頓商學院風險管理和決策流程研究中心董事總經理艾萬·蜜雪兒-克嘉(Erwann Michel-Kerjan)提出了他的疑問:“美國是否已經準備好進入21世紀?”同時他認為“答案顯然是不”。

多數專家都認為美國的基礎設施亟待更新換代。部分人士認為應該對此問題進行全面反思。政府資料顯示,在美國,超過半數以上的天然氣傳送管道都建於1970年以前,甚至傳送危險液體如汽油、柴油和航空機油的管道也是如此。然而,這些管道還僅僅只是美國龐大而混亂的基礎設施的一個片面,其它的陳舊設施還包括公路、電纜、電線、導線、排水溝、衛星和電閘,這些設施幾乎承擔了全美國從生活污水到Facebook虛擬社群資訊等一切東西的連接和傳輸工作。

專家指出,美國曾經是新科技和基礎建設的全球領導者,而如今卻遠遠地落到了後面。與此同時,中國等國家卻在大興土木,修建新的機場、省際高速公路和高速列車,廣泛運用最新科技的通訊網路。“我們的競爭力正在逐步喪失,”蜜雪兒-克嘉警告道:“我們在50年前進行了巨大的投資,但自那以後,就再也沒有進行過類似規模的投入。”

據蜜雪兒-克嘉和其他專家指出,基礎建設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能夠提供無數的商業機會,但由於基礎建設需要耗費大量成本、複雜度高,有時還會伴隨著高風險,因此大部分企業家和投資者寧願選擇旁觀,而不願投入其中。

“到了最後,所有的討論都會以同一個問題開始或結束,那就是:資金從何而來?”負責推動考夫曼基金會( Kauffman Foundation )創新工作、同時擔任基金會副總裁的麗莎·蜜雪兒 (Lesa Mitchell) 指出。“我相信 …. 總會有人站出來,解決基礎建設的盈利問題。但 ( 目前 ) ,參與項目討論的都是政府機構或是大型企業 …. 大家都希望能夠有更多的人出來就這個問題給出一些意見,或是具有企業家精神的人們能夠從中發現商機。但是,如果我們不馬上行動起來,我們生存的社區就會不斷面臨傷害。”

誰來負責?

解決基礎建設難題的挑戰之一就是權責問題。舉例來說,那條貫穿美國各個城市、長達250萬里的管道由大約3000個不同公司所經營。在名為《災難之源,應對之本》的新著中,蜜雪兒-克嘉指出在全美國,僅有不到20%的基礎建設由公共事業部門負責。“傳統的觀念會認為這些設施都應該是政府的職責,然而至少在美國,大約有80%到85%的基礎設施其實是由私營部門來經營的。”

追求短期利潤的企業可能會傾向于從現有系統中擠壓更多的利潤,而不會對整個系統進行更新。當基礎設施發生故障的風險看上去如此遙遠的時候,這一點尤為突出。“(更新)設施是沒什麼盈利性的投入,人們總是傾向於認為‘這種(發生故障的)事情不會輪到我’”,沃頓商學院公共政策和管理學教授、風險管理中心聯席董事霍華德·昆路德(Howard Kunreuther)說道。一旦涉及到長遠規劃或針對最壞的情況做好打算此類的問題,多數人都顯得“難以置信的短視”。人們傾向於忽視問題,採取“眼不見為淨”的態度,直到危機真正襲來。“從輸送管道爆炸或類似的災難中,我們得到的一個結論就是:一旦事情發生,所有人都會給予高度重視…但之後,(大家對問題的關注)就會逐漸消失。”

而對於私營企業來說,是否要對整個系統進行定期維護,還涉及到一個非常理性的問題,昆路德表示。那就是,如果競爭對手不進行同樣大規模資本投入,那麼短期內升級整個系統這種燒錢的活動肯定會影響業務增長。

與此同時,由於維護成本的增長快於稅收增長,由美國政府經營的基礎設施——公路、橋樑、鐵路和公共交通——也處於嚴重的財政壓力之下。全美地面交通運輸基礎設施融資委員會(Nation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Financing Commission)曾在2009年2月發表的報告中就相關問題提出警告,稱維護和修葺國家公路和運輸系統每年需要花費2000億美元,如果不配合政策改革,僅靠州政府和當地政府的力量,每年只能籌措到約三分之一的資金。

商業和公共政策學教授W·布魯斯·艾倫(W. Bruce Allen)認為這對於國家的經濟未來而言將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在美國,高達75%到80%的貨物都是由卡車運送。“如果高速公路出現問題,我們就會陷入大麻煩。”對比之下,中國和印度都在大力建設新的港口、機場和高速公路。隨著運輸基礎設施的改善,他們的出口成本也會隨之下降,艾倫補充道。“基礎設施越完善,成本就會越低。我覺得這將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基礎設施建設正好處於相反的發展方向,不僅沒有改善,還在老化。”

今年9月,奧巴馬政府就基礎設施的修葺問題提出一個方案,建議成立一家基礎建設銀行,籌措500億美元,對150,000裡公路、4,000裡鐵路和150裡河道進行完善和修復。在此之前,政府已經給基礎建設專案撥款十幾億美元。

不過沃頓商學院金融和經濟學教授羅伯特·英曼 ( Robert Inman) 提醒大家不要指望聯邦財政支出能夠立即奏效。“各個州才是真正花錢修建高速公路的人,而不是聯邦政府,”他指出。目前,多數州政府正處於財政緊張、難以為繼的處境,原本用以修葺公路或橋樑的刺激性撥款很可能要等上幾個月甚至幾年才能真正用於基礎建設項目。

經濟學家與工程師的博弈

然而,英曼表示,也有一些基礎設施可能是不應該被修葺的。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The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發佈的預測資料顯示更新美國基礎建設設施的成本高達2.2萬億美元,需耗時五年完成,這也是人們談及基礎建設項目時最常引用的一組資料。然而,英曼認為這個資料只能反映工程師的看法,他們只是簡單地清點橋樑、公路和鐵路的數量,然後計算翻新所有這些東西的成本。

而從經濟學家的角度而言,所需要衡量的因素不僅僅包括成本,還包括修復基礎設施所帶來的益處。以一座年久失修的大橋來說,一位工程師可能會說修復這座橋需要花費1000萬美元。“但如果是一位經濟學家,你可能會思考‘過去10年裡,是否有人開車經過這座大橋?’花這筆錢的好處是什麼?如果根本沒有人使用它,可能我們最好還是讓它就這樣倒塌。”

類似地,肯定也有一些設施不僅僅需要更新,還需要擴建。安德魯E. 休姆勒在電子行業工作了20年,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電子系統工程及土木和環境科學講師。他表示美國國家電網“只有第三世界電子系統的水準,確實需要更新,但是即便設備陳舊,現在也仍然運行良好。”他還把國家電網和天然氣管道網路進行比較,並認為隨著煤炭發電逐漸被天然氣發電所取代,天然氣管道正在承受越來越大的負荷。舉例來說,新英格蘭鎮改用天然氣發電後,系統操作人員就會發現一旦能源需求達到高峰,他們就將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到底是應該暫停暖氣還是暫停電力供應?“所有人都在興建新的天然氣發電廠,”休姆勒說,“這給管道系統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休姆勒還在近期由沃頓商學院主辦的名為“能源的未來:填補缺口”的能源大會上擔任主持人。

部分人士則認為應該重新設計國家的整個基礎建設系統。在題為《能源過渡時代:從石化燃料到清潔能源》(Crossing the Energy Divide: Moving from Fossil Fuel Dependence to a Clean-Energy Future)的著作中,羅伯特-艾爾斯(Robert Ayres)和愛德華-艾爾斯(Edward Ayres)兄弟提出美國可以通過改革電力基礎設施來提高能源效率、刺激經濟增長。書中建議的一個策略就是將熱能和電能的供給相結合。根據羅伯特-艾爾斯的觀點,如果通過化石燃料發電,那麼有三分之二的能量會轉化為熱能而損失在過程中,另外10%的能量又會在向較遠地區的發電廠的輸送過程中消散。他認為,把發電廠的位置向人口密集的中心地區靠近,並充分利用這些熱能,將能夠提高能源效率。在丹麥,近半數的電力供給都是將熱能和電能相結合;在美國,這個比例僅有7%。“如果我們把電力供給和暖氣供給結合到一起,那麼原則上我們就可以減少僅僅用來供暖的熔爐的數量。”艾爾斯指出:“這對於基礎建設的意義非常明顯:通過這種方式,我們所需要的設施實際上會大大減少。

那些成功改善能源基礎設施效率的國家往往是綜合運用了政府刺激、強制性要求和補貼等措施。拿德國來說,在政府的強制要求和補貼支持下,17%的電力供給成功轉化為由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發電,而這一比例在美國僅有1%至2%。“能源公司不可能自己去做這件事,”艾爾斯說道,“我們需要給他們一些推動力”。

同時,我們可能還需要對這些公司進行遊說。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托爾德·赫尼茲(Witold Henisz)表示,如果投資者對未來的回報沒有信心,那麼即使有明顯的需求,他們也不會掏錢。“關鍵在於如何實施,”赫尼茲說道,“從經濟角度而言,基礎建設確實有必要。所有東西都老化了,經濟回報肯定是巨大的…但你怎麼能讓[私營企業]也確信這一點呢?”

加利福尼亞州91號州道就是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合作失敗的最典型例子。上世紀90年代,橙縣(Orange County)政府同意讓一家私營企業負責沿著沿江公路(Riverside Freeway)營建一條10裡長的收費公路。當時這項提議得到了眾人的支持,被看作是成功的運輸解決方案。幾年後,由於合約中的一條非競爭性條款的制約,導致橙縣政府無法更新附近的道路,最終引發了眾人對該專案的反對情緒。最後,政府不得不向這家公司支付2.075億美元作為提前終止合同的代價,從而恢復對高速公路的控制。

也許,對於私營企業投資者來說,最吸引人的刺激措施不是政府補貼,也不是減稅,而是確保他們在基礎建設項目上所花費的每一分錢都能夠收回。“治理模式的建立將在專案實施中發揮關鍵作用,例如創立某種組織,制定相應的政策,對私營企業投資者進入市場和投資行為進行規定,同時政府應明確如何解決紛爭,”赫尼茲表示,“對流程瞭解的越清楚,投資者就越願意投資…只是嘴上說‘讓私營企業負責’根本沒用。這些事情歸根到底還是政治問題。”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破舊不堪的美國基礎設施:如何修復?誰來買單?."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4 十一月, 2010]. Web. [29 March,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614/>

APA

破舊不堪的美國基礎設施:如何修復?誰來買單?.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0, 十一月 24).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614/

Chicago

"破舊不堪的美國基礎設施:如何修復?誰來買單?"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十一月 24, 2010].
Accessed [March 29,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2614/]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