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佐斯宣佈太空移民計畫:億萬富翁為何紛紛佈局太空?

近幾十年,太空相對不再那麼高不可攀,以及由此產生的豐富回報,吸引了諸多億萬富翁的關注。有人認為,若能增加研發投入、提高技術手段,太空終將成為人類的領地。

確實有不少跡象顯示,人類已經朝著豐富多彩的太空商業化時代邁出了堅實的步伐,對於目標的追索一代也比一代更為勇敢。

摩根斯坦利近期發佈的一份報告表示,全球太空產業的總收益有望從現在的3500億美元提升到2040年的1.1萬億美元。從技術角度來說,可回收火箭技術不斷成熟,單次發射成本越來越低,加上衛星體積越來越小巧,都將為太空技術推廣至國防產業以外的商業領域、IT硬體及電信領域打開方便之門。

從情懷角度來說,亞馬遜創始人貝佐斯近期公佈了他的一個長期構想:通過從月球著陸器“藍月”開始的太空專案將在未來把一萬億人送上太空殖民地。“我們要修建一條通向太空的坦途,”貝索斯在5月公佈該計畫時侃侃而談:“敬請期待奇跡的發生。”

奇跡已然發生。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阿努普·梅農(Anoop Menon)指出,大企業紛紛聚焦太空領域,太空產業已從邊緣領域轉向商業主流。不可否認,太空依然充滿不可預測性,特別是關於其中的商業模式開發。但仍有越來越多的因素彙集到一起,彰顯大企業已經紛紛向太空出擊了。

“我認為關鍵在於創造力。”梅農這樣說道。他和Laura Huang、Tiona Zuzul聯名發表了一篇論文“分水嶺時刻、認知斷層與創業入門:新太空案例”(Watershed Moments, Cognitive Discontinuities, and Entrepreneurial Entry: The Case of New Space)。梅農分析到,地理空間數據採集衛星具有非常大的盈利潛力,比如追蹤航運動向、森林砍伐情況或礦藏定位等。或者,他又提出另外的想法:“可以把沃爾瑪、塔吉特的停車場全貌拍攝下來,賣給對沖基金,畢竟交通狀況是衡量經濟活動的理想指標。”

顯然,有一部分人的目標是找到可持續的商業模式。而對另外一群人來說,為了追求某些更宏大、更有意義的願景,他們願意承受持續虧損。比如貝佐斯就曾說過,他願意每年出售價值十億美元的亞馬遜股票,換取太空領域的探索和知識。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麥克創新管理研究所(Mack Institute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 聯席主任西格爾科夫(Nicolaj Siggelkow)說:“我認為,這類人最主要的驅動力來自於一個高瞻遠矚的目標。地球只是茫茫太空裏的一粒塵埃。而能夠突破這個局限的夢想推動著他們對成功的渴望。” 

太空:億萬富翁的競賽場

貝佐斯、埃隆·馬斯克和理查德·布蘭森是三個充滿個人主義色彩的億萬富翁。過去20多年,他們對太空的關注有增無減。NASA將“太空”定義為海平面50英里以上的空間。5月,馬斯克的“SpaceX專案”通過運載火箭將60個重約500磅的衛星送入太空軌道。“SpaceX”還計畫發射更多衛星,打造一個名為“Starlink”的全球互聯網支持服務衛星網路。

“曾經是國家間的太空競賽,如今則是億萬富翁之間的太空競賽。”梅農說。“馬斯克正在開展的“SpaceX計畫”希望實現火星殖民,讓人類成為多星球物種。貝佐斯,依託亞馬遜的強大實力,也擁有自己的“Blue Origin”公司。他的視角極為不同,是太空文明,而不是星球殖民,是修建太空站,將重工業搬離地球。現在,他正在一點點實現這個目標。”

“我認為這些看似遙遠的目標,比如‘我們去月亮上開採水資源’、‘我們在那兒建立大型殖民地’,充滿著想象力和遠見卓識。”西格爾科夫說道:“而且,正是因為這一點,此類公司才會吸引那些優秀的人才。從事偉大的事業真得很酷,會吸引到偉大的人才。這些大專案是否具有商業意義,在哪個時間點實現,是另一個問題。對絕大部分參與者來說,這個問題是次要的。”

沃頓商學院管理學教授大衛·許(David Hsu)認為,追求看似“高不可攀”的目標還有其他理由。“就好比穀歌資助一些大型科研專案、努力推進技術前沿……這些太空企業不僅是在賺錢,同時也在思考未來,努力解決更棘手的問題,逐步推進科技的更廣泛應用。”

太空旅行是一個熱門話題,但也充滿了風險。西格爾科夫指出:“我們知道這件事極為複雜,在某種程度上甚至是很危險的嘗試。普通大眾對於風險的承受能力其實很弱。想想自動駕駛車輛和相關的事故就能明白。如果發生了意外,我認為太空旅行的發展速度將受到極大的影響。”

布蘭森的“Virgin Galactic”計畫就曾遭遇悲劇。2014年,“維珍飛船進取號”在一次試飛時解體,一頭栽進莫哈韋沙漠,造成兩名飛行員一死一傷。失敗的案例不止於此。今年4月,以色列航天器Beresheet的月球之旅以墜向月面而告終。

但至少在目前,投資者對於太空的熱情還是相對高漲的。航太領域創投機構Space Angels發佈的《太空投資季度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航太企業獲得的投資規模為17億美元,較2018年四季度增加近一倍。2009年至今,共有435家航空航太公司獲得總額超過200億美元的投資。

報告寫到:“作為首批私營企業,SpaceX、Boeing、Virgin Galactic以及Blue Origin等專案正在一步步朝著創造歷史的方向前行,即,嘗試將商業乘客送入太空。我們相信,2019年可以算是幾無懸念的‘商業太空旅行元年’”。

更多衛星整裝待發 

數以千計的衛星已經蓄勢待發。加拿大電信公司Telesat 的LEO(近地軌道)計畫發射眾多衛星,組建一個“極為先進的衛星星座,與地面通信網絡實現無縫整合”。該公司在專案推廣資料中無比振奮地表示:“全球通信網路都將達到光纖品質。”

美國衛星初創公司OneWeb Satellites與空客公司的一個合作專案計畫在2019年將900顆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實現全球網路接入的平價化。

亞馬遜在接受GeekWire 採訪時表示,公司的“Kuiper”專案計畫將3236顆衛星送入軌道,明確表示將“為世界各地尚未開通寬頻、或寬頻品質低下的地區提供低延遲、高速度的寬頻接入服務”。

“如今數據意味著一切。”梅農教授指出:“一些數據公司的商業模式就是處理衛星收集的數據。圍繞這個概念催生的公司已經可以構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他因此相信,新的太空競賽已然展開:“‘數據驅動’佐以太空產業生態系統的其他方面,會讓整個產業更為活躍。”

回到地球上,人工智慧產業的大爆發,自動駕駛車輛、虛擬現實與視頻技術的發展,都只會讓人類對數據的需求越來越廣。

與此同時,商業應用的成本幾乎在各個方面都大幅下降:硬體組成、軟體開發。LightSpeed Innovations聯合創始人艾倫·張(Ellen Chang)說,這主要得益於商業技術和標準架構的應用。“無論什麼行業,成本一旦下降60%到80%,我認為就有機會。一開始是CubeSat,各種商業化的成品組件代替了太空品質的組件。後來,越來越多的工程師接納了這些標準。”

摩根斯坦利的報告稱,由於可回收火箭的應用,目前發射一顆衛星的成本已經從過去的2億美元大幅減少到約6000萬美元,甚至有望降至500萬美元。衛星的大規模量產也有望將成本從5億美元一顆降至50萬美元一顆。

更海量的數據和更優質的互聯網服務,其實僅僅是開始。諸如Bigelow Aerospace等公司目前正在開發軌道太空站。Axiom Space也已宣佈計畫建造第一批國際商業太空站,並請到法國頂尖設計師Philippe Starck設計內飾,目標是打造“微重力實驗室,供教育家、科學家和研究人員開展改善生命的研究。”

其他公司則紛紛競逐太空旅遊或者開採小行星上的稀有礦產。摩根斯坦利指出,私人的太空探索公司正致力於載人登月,或者脫胎於飛行器的火箭發射器將小型通信衛星送入近地軌道。這種技術的成本要低得多,但遠遠優於地面通信系統的回應品質。 

重燃對太空的熱情

在進步的道路上,思維模式很重要。梅農和幾位共同作者在研究報告中指出,“新太空市場”受到一系列“情感共鳴”事件的催化。比如2003年哥倫比亞太空梭失事,2004年SpaceShipOne作為第一架私企開發的航天器將飛行員在兩周內兩次送入太空,都或挑戰、或強化了當時的觀點,並催生了新的解決方案。“如此才推動形成了此前人們從未想像過的太空市場。”

梅農說,近些年雖然有一段時間各國對太空探索欠缺動力,但如今NASA和其他國家都在你追我趕。“馬斯克的公司降低了航天器發射成本,還在極短時間內分走了大量市場份額,這讓歐洲宇航局陷入了不小的麻煩。在英格蘭,則是Reaction Engines公司。他們的想法也十分有趣,研發出了單級入軌飛船Skylon Spaceplane,直接送入太空。印度的做法是用低得多的預算做差不多的事,他們的火星登陸計畫所花費的資金只是我們的零頭。中國的太空計畫如今是他們的國家榮譽的重要部分。”

艾倫·張指出,英國的Catapult概念代表了“推動航空及其他領域創新”的新理念。她說:“這個理念略微領先於NASA。NASA就是一個政府機構,而英國的這個計畫更多是為了推動新企業、新理念的形成。目前似乎一切順利。其他國家也紛紛建立起了太空機構,在追求國家榮譽的激勵下進行公共和私營領域的合作,同時增加稅收,從而全面打造太空實力。成本的下降是成效之一,包括材料、硬體、軟體和知識成本的全面下降。”

NASA正尋求在目前215億美元預算的基礎上,再增加10多億美元,用於實現在2024年之前讓宇航員、甚至很有可能是第一位女宇航員重返月球的目標。

這個目標一旦實現,就將是半個多世紀以來人類再次踏足月球。對很多人來說,討論這樣的話題彰顯人類的雄心壯志邁上了新臺階。互聯網接入品質的提升固然值得慶賀,但太空旅行帶給人類的激勵更為高遠。

許教授說:“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提醒我們,並不是說在一個問題上隨隨便便投入資源,就一定能期待成功。我並不是要貶低社交網路的價值,那些是很有價值的商業模式。但我認為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應該關注那些重大的、棘手的問題,多多關注一些有望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

嶄新的太空時代已然到來,各國都將圍繞著一個積極、統一的目標不斷前進。

“美國的一項重要實力就是科技,”西格爾科夫說:“我們手握資源,支持性體系也很強大。太空行業因而在此飛速發展。我們擁有適合創業的土壤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頂尖科學家……站在更宏觀的層面來說,目前各方對太空的關注,也是對科學價值的重申。我們若要解決一些重大問題,就必須發展科技。當然,很多技術都具有兩面性。但得益於科技,才能成就奇跡。”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貝佐斯宣佈太空移民計畫:億萬富翁為何紛紛佈局太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8 六月, 2019]. Web. [23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0149/>

APA

貝佐斯宣佈太空移民計畫:億萬富翁為何紛紛佈局太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9, 六月 18).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0149/

Chicago

"貝佐斯宣佈太空移民計畫:億萬富翁為何紛紛佈局太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六月 18, 2019].
Accessed [April 23,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zh-hant/article/10149/]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