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创造与商业运作:在这个时代可以共生共荣

今天的艺术家“必须要以小而精细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要以专业的方式进行创作。然后是投放市场,在人们中间引发话题”。生于里约(Born in Rio一书的作者卡西亚·佩拉尔塔(Cassia Peralta)在文章中写到。她创作的这本书讲述了一名华尔街女高管丽塔·雷伊告别了高压状态下的工作,到巴西里约热内卢探寻家族尘封往事并最终遇见自己的故事。卡西亚目前居住在华盛顿,是Interamerican Investment Corporation公司的顾问与投资官。

五年前,我开始了一段旅程。这段旅程真切地改变了我对待艺术和做生意的方式。另外我还出版了一本书。

我所讲述的故事是关于一名纽约银行家告别曼哈顿,来到巴西直面扑朔迷离的未来。我一生都在追求艺术,同时也经商。我拥有经济学学位和沃顿商学院MBA。写书原本就是我的人生计划之一,但出版一本小说几乎就像是一个梦。

幸运的是,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改变了一切。

在写生于里约期间,我的灵感不仅来自我作为一名在巴西出生、在美国长大的女性的个人经历,还来自我所拥有的商科背景。我用Amazon推出的随选印刷服务Createspace出版自己的小说,同时还在Kindle平台上出版电子版。从项目启动那一刻起,我就需要同时兼顾这本书的创作和运营。比如,我定下了每天写700字的目标,并用电子制表软件记录重大进展。我在九个月之内就完成了整个故事的创作;几个月之后它在全世界出版;不到一年的时间,也就是2012年,我荣获“巴西国际文学奖”(Brazilian International Press Award in Literature)。

当然,这本书能够成功的一个主要因素是我相信自己。同时我也相信自己可以写一本书,带领我的读者一同扎进激动人心的巴西之旅。当然这肯定不是我成功的唯一原因。事实上我不仅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作家,还激发出了自己隐藏在艺术性背后的创业精神。冒险,是这本书成功的关键。

而我,并不是选择创意产业之路的唯一创业者。 

风潮正热

2015年,我参加了“西南偏南艺术节(South by Southwest)”。因为当时我正在努力把自己的小说改编成剧本。我惊讶地发现,有那么多音乐人和电影制作人都有和我类似的经历:把自己的创业技巧用在各种艺术创作上。

技术能够让艺术家更加充分地施展创作力。他们可以将灵感转化为强有力的、震撼人心的信息,自我升华,将天份直接展现给观者。我听说有些制片人通过众筹和社交媒体筹集到了拍电影的所有资金。我遇到过很多在YouTube上受到追捧、在iTunes上成为热门的新晋音乐人。他们的成功都是在没有音乐或电影执行方的帮助下实现的。

既是运营者又是艺术家,这口饭并不好吃。艺术家必须要以“小而精细”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要以专业的方式进行创作。然后是投放市场,在人们中间引发话题。但付出是值得的:艺术家率真的表达往往会在更广泛的观众中间引发共鸣。“地下作家”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出现的越来越频繁就是一个明证。他们几乎要被从“地下”捧上天了。

我出书的过程就体现出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这种纽带。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关联越来越紧密的全球化时代。与不同文化、种族、社会经济群体对话的能力和艺术家的业务能力同等重要。

我很幸运,从很小的时候就获悉了这一真理。因为我的妈妈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她将对他人经历的热烈关注传递给了我,同时鼓励我探索自己的人生,鼓励我尽情想象和创造。我小时候就有一套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方式:通过数字和艺术。理科背景让我学会处理数据。但我的真正本领却是围绕数字创建一种叙事,赋予其意义,帮助我理解各种晦涩艰深的概念。这让我思想澄明,善于深入地分析问题,建设性地解决问题。我这一生在自我表达上一向轻松自如。

所以也就不足为奇,只有那些能够用艺术创造力想象原本不可想象、混杂无序的知识的人,那些将“内在”挖掘出来的人,才能有所建树。史蒂夫·乔布斯就是一例。他拥有艺术家般的感知力,知道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艺术和商业之间搭建起一座黄金之桥。他设计的产品遍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情感层面与我们共鸣,激励我们勇于行动。他似乎解决了一个由毕加索提出的问题:“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问题在于一旦长大如何仍不失为一个艺术家。”对艺术的探求和由衷欣赏能够拓展眼界,帮助我们认识到还有更多的选择与结果,将不相干的部件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释放沟通、合作与创造的力量。 

艺术与商业的结盟

那么在实际生活中,什么对我们才更有利呢?是在商业中体现艺术还是在艺术中融入商业运作?

最完美的回答是:两者皆是,相辅相成。技术让这种对话变为可能,使之更加清晰可辨。我们的世界如此复杂、如此多面。认识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生活,很像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局面。

那一时期标志着人类迈向现代纪元。科学的大踏步前进建立在古代史的回潮之上。或者说是通过过往、今天和未来在同一刻的连结来实现的。而这正是艺术所做的。比如,印刷出版业得到发展。知识和观点得到传播,从而引发“科学革命”。当时的先锋人物积极参与跨学科研究,克服了视角不同的挑战,最终取得了突破性创新。跨学科的感知力带来了不同学科的模式认知,看似不相关的信息被汇总起来以新的方式加以利用。而这对于激发创造性思维意义重大,也是铸造今天充满竞争的全球环境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想象一下,借助一位音乐人敏锐的听觉、直觉、社会洞察力和协作技巧,商业世界将会有哪些收获?同样请想象一下,艺术家通过与新观众、新风格的接触,在创作中融入更多深度和原创性,围绕歌迷组织更多活动,以双方都希望的方式进行演出和录制,这样创作出的音乐又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我们乐于尝试,或许就能以更富创造力的方式感知这个世界。 

搭建桥梁

做艺术家没有正确或错误的方式:任何人都能发自内心地成为一个艺术家。

首先,你必须保持开放的思想并接纳新鲜事物。社会的支持氛围是有益的,但却不是必需。这是因为对艺术家最重要的要求之一就是要善于激发自身的原动力。所以,请从日常纷扰中暂时退离,扪心自问:今天你希望做些什么来满足自己的内心,单纯地只是为了想做这件事,而不求回报?

对于能够撼动你内心的事情保持专注。留出空间、花费心思,好好探索。一定要亲力亲为。成败都应坦然面对;挫折也可以是激动人心的;创造力并不会因此被消磨。要在你所从事的工作、你的人际关系网和你所钟爱的艺术之间寻找关联。越多地遵从自己的兴趣,就越能投入进去,激发和促使他人给予回应。坚持参加各种创意活动,谨记贵在坚持,再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学会如何创作,跳脱“自身”来审视自身:这就是发明和团队精神的发源地。在形成和感知内在本性的过程中,你的自我意识会逐渐增强,信心会逐步建立,周围所有人都会受到你的感染。艺术家更像是观察家,对细节和环境很敏锐。艺术家能够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世界相联系。我们总是能更顺畅地向别人表达自我。艺术家还以这样的方式成为机遇的创造者,相互激发更好的自我,利用集体力量和集体智慧,共同找到问题的解决之道。

在我们尽情挥洒创意的同时,独出心裁就会内化为自身的一个习惯。艺术家更善于解决问题,对含混的事物接受能力更强,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将天马行空同讲理求真这两种思维模式混搭在一起,点亮未知领域,催生庞大的概念或者伟大的艺术作品。与具体领域相关的技能水平越高,加上较强的重塑和想象能力,供艺术家发挥智慧的天地也就越广阔。而对于科学概念和其他人的需求,艺术家大脑的接纳程度是较高的。这就让我们所创造的产品和服务价值更高,效用更大。作为一个群体,艺术家彼此惺惺相惜,善于借他人之力,和谐共事。就好比一场探戈舞或爵士乐表演,是挥洒创意、脱颖而出的绝佳方式,也能同别人建立一种持久的关系。

终极资源

近几年,是经济朝着“创新与创业共同驱动”的方向快速转型的一个时期。能够利用知识去创造和引领潮流的人才是幸运儿。他们不愿意自我压抑,敢于冒险,以建设性的方式尝试新方法。随着新范式的形成,合作与团结的机会还会不断涌现。艺术让我们得以超越平凡的现实。我经常会想,艺术令我能够化丑为美,激浊扬清。我所领悟的技能是永不过时的,是从事任何职业的无价之宝,让我的人生能够勇于尝试。以艺术家的眼睛去理解这个世界,是推动发展的一种极其实际的方式。

成功与否,在于一个人能否找到自己所擅长的那一片小天地,能否打入新市场,能否抓住观众的心,能否与倾慕者互动,能否生产有创意的内容。以我的个人经验来说,最好的办法是:不仅要通过技术和世界紧密相连,还要利用技术与周围的人事物加强互动,从不同的视角看待生活。我对创造的无限追求让我得以进入别人的生活中冒险,发现更多可能。接触我周围的人意味着实现人际层面的交流,这能传达源源不断的信息,树立我作为一个艺术家、商人和讲故事者的形象。

创造力是人类生存和延续的终极资源。利用不断革新的媒介进行创造,对这种创造的热爱就是人类繁荣兴旺的所在。因此如果说在某个时代,商业运作中能够巧妙融入创意,而艺术家在接触商业运作的过程中也有所获益的话,这个时代就是现在。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艺术创造与商业运作:在这个时代可以共生共荣."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1 三月, 2016]. Web. [25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8742/>

APA

艺术创造与商业运作:在这个时代可以共生共荣.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6, 三月 21).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8742/

Chicago

"艺术创造与商业运作:在这个时代可以共生共荣"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三月 21, 2016].
Accessed [April 25,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8742/]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