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公司的下一步:新的中国战略?

中国与谷歌之间爆发冲突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一边是自信有权审查其国民所接触信息的中国政府,另一边是致力于信息自由流动的美国硅谷互联网公司。


双方争斗的公开化开始于今年1月份谷歌公司宣布来自中国的电脑黑客窃取了该公司部分源代码,并入侵中国人权活动人士的Gmail账户。3月中旬,谷歌公司宣布停止其在中国大陆的网络搜索引擎服务,并将用户访问转移到不受审查的香港网站。329,中国政府屏蔽谷歌部分无线互联网服务,以为报复。


谷歌公司的行为会对其在华长期运营计划产生什么影响?其他跨国公司能从中汲取什么经验教训?沃顿知识在线就这些问题,采访了沃顿商学院管理学教授马歇尔·迈尔( Marshall Meyer)和市场学教授张忠(John Zhang)。


沃顿知识在线:谷歌公司已经将其搜索引擎挪到香港,但在中国大陆保留了其他业务,诸如销售、研发以及其他业务。谷歌希望能从这样的布局中得到什么?


迈尔:对谷歌希望得到什么我有些拿不准,但对其准备失去什么我倒是有些看法。它在中国的经营原本就面临困难。谷歌的市场份额曾经达到过30%,但是即使在公开声明之前,市场份额也已跌至15%


沃顿知识在线:百度是谷歌在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


迈尔:它算得上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其它外国投资的网站,如卓越网、易趣网、艺龙网和雅虎,几乎都有类似谷歌公司那样,遭遇到强劲的本土对手。


我上艺龙网订机票受阻后,转上携程网订在中国的机票。艺龙不接受西方的信用卡所以我不能订机票,但携程网却可以。对于那些中国的互联网企业来说,这就是所谓的主场优势吧。我认为,谷歌公司将搜索业务移到香港也有这方面考虑。此举起码可以避免在这一方面的劣势。


首先,劣势就出在你是一家外国公司。你的很多决策都是在这个国家以外做出的。落实这些决策需要时间,反应不够快,这是毫无疑问的。


接下来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中国的知识产权体制有别于西方……除了知识产权保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信息披露的法律要求,例如特定IP地址下所对应的用户姓名。这是雅虎公司在20062007年所遭遇的问题。


在中国经营的另外一点劣势就是政府干预。我从学生那里听说,在北京有这么一种说法—不知道是真是假,某种程度上百度在替政府监管谷歌。当谷歌出现违反新闻审查规定的页面时,百度公司会有人马上通知警方,警方会切断电源,让谷歌的服务变得不稳定……谷歌移到香港后,起码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没人会向香港警方报告干扰谷歌公司,但也会带来新的问题。以上算是我对目前局势的一个简单概括。


张忠:我认为,谷歌在中国大陆很难再得到什么,在中国以外地区,谷歌公司或许能够赚到舆论支持的口惠。我认为需要留意那些保持沉默的跨国公司,我认为,很多跨国公司没有站出来发表赞同中国政府措施的言论……他们可能会赞同谷歌公司的行动。这些公司能从西方公司的角度拿到公关表现分。


沃顿知识在线:谷歌在中国大陆还保留着销售和研发团队,并未全部撤出,此举是对是错?


张忠:是的,谷歌此举意在观望。我认为,谷歌将部分网上业务移到香港,以期回避中国大陆法律监管的做法,只能毒化该公司的经营环境。很难讲谷歌的业务未来在那里会不受任何影响。


沃顿知识在线:马歇尔,设想这场纷争持续数星期、数月或更久,如果中国政府坚持审查搜索引擎的结果,否则就不允许你继续经营,谷歌将会损失什么?第二,如果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和其公民展示强硬姿态,她对谷歌公司的态度更加强硬,中国政府会冒怎样的风险?


迈尔:从短期来看,谷歌将会丢掉在中国相对较小的市场份额,以及与之相关的利润。但是长期来看,从中国市场规模及谷歌发展需求来说,损失会大很多。所以,谷歌公司此举是在冒险。


中国政府也会有损失。首当其中就是言论自由。我认为,对于不少中国人来说,言论自由很重要;但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无所谓。可能张教授会在这个问题上有更好的见解,社会稳定在中国,是一条深入人心的道理。人们很担心谣言传播,以及引发社会动乱。尽管这一点并不完全被西方接受,但这就是中国的现状。我认为,对于中国来说更大的损失,将是中国同行将失去来自谷歌公司的竞争压力。百度在没有谷歌竞争压力的情况下,很难培养出全球竞争力。至少在商业方面,这可能是中国将面对的长期损失。


沃顿知识在线:中国的国际声望是否也会受损?这是一个必然结局么?


迈尔:我认为,这给一些已知情况增加了新证据,在中国的互联网和电信领域做生意很难。问题是西方国家—或者中国以外的国家—正面对来自中国电信企业的强大市场攻势。例如,华为和中兴公司在全球投资,尤其是在美国。华为在德克萨斯州投资。美国是否会报复,我还很难判断。但依我看,在其他领域一些实施反制报复措施的可能性有些增加。


张忠:我同意迈尔教授的观点,我认为在中国电信行业是战略性行业。事实上,新闻审查肯定不会取消,这个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会解决。这种背景下,无论短期还是长期,谷歌公司都会遭受损失,原因真如我刚才所讲的,从一些中国人的角度来看,谷歌的举动恶化了它自己所处的商业环境。这样的话,谷歌公司在中国经营下去就会遇到麻烦。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可能性。


我认为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性,中国有句俗语“不打不相识”。这个案子里,或许有一丝可能性,即中国能拉近与朋友的关系,他们也可能希望拉近与敌人的关系。希望谷歌公司也能从这一争端中获益,因为中国政府需要确保在华跨国公司能持续盈利,这有益于中国经济,并能带来新技术。我认为,这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长期利益所在。


作为一家公司,谷歌颇具创新性,是信息时代的产业先锋。谷歌的很多产品颇受中国大陆用户欢迎。在这种情况下,我相信长远来看,谷歌公司仍会从中国庞大的市场中获利。


沃顿知识在线:中国消费者、中国网民如何看待谷歌与其竞争者?谷歌与竞争对手的搜索引擎是否相似,用户凭心情来决定用那家?还是能将它们区别开?


张忠:我的感觉是大多数中国用户将会使用百度。很显然,这个搜索引擎是中文的,还有很多中国用户喜爱的功能。但谷歌搜索引擎能找到更多的学术文章,包含更多的信息。英文搜索引擎对于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学者来说非常重要。谷歌公司也一直努力提高,以期赶上竞争者……我同意马歇尔刚才的观点—百度可能因谷歌撤出市场而面对更不利的局面。原因是,谷歌在新闻审查和其他问题方面更愿意站出来出声。不难想象,谷歌退出后,百度将不得不承担起监管方面的压力。这种情况下,对于谷歌的离去,百度真的没有什么值得欢呼的。


迈尔:我从没用过百度,但是我知道很多中国用户使用百度,是为了下载歌曲的MP3.因为西方知识产权法律的约束,谷歌不能涉足这一领域。这就是谷歌和百度间的差别。用户还会继续上百度或其他中国国内搜索引擎找MP3。我完全同意张教授最后的观点,很富有洞察力—压力将转到百度一边。换个角度就不难理解谷歌态度。当年,雅虎因公开涉嫌发布国家秘密人员的身份,而遭美国国会的质询。最后,该公司以含糊的理由被美国法院起诉,并最终和解。这就是师涛案—他在博客上公开人事管理规定变化。这些事情在中国被视为国家秘密。雅虎向中国政府公开了师涛的身份后,他被起诉并判刑。师涛的家人向美国法院起诉,案件未判就庭外和解了。我估计,他家人得到了很大一笔钱。


当时,谷歌公司便宣布了自己的原则,并且一直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我还记下了谷歌公司当时在美国国会的部分证词,这是谷歌负责公共事务副总裁的话:“如果随着时间的过去”—这些话是在2006年发表的—“我们在中国无法达到自己的目标,其中包括不受审查,我们将毫不犹豫地离开那个市场。”


所以,我对眼下所发生的这一切并不感到惊讶。我想,就象张忠说的那样,中国的确存在一批十分失望的用户。但是我希望问一个问题,张忠,因为这是你的专业领域。你还记得(直销公司)安利(Amway)吧?……这家公司撤出了中国……后来又返回中国……这种情况会重演么?


张忠教授:我认为这种可能性肯定存在,很可能最后的情况是,在对于双方都有更好的条件之后,谷歌又被请回中国去,这种可能性是有的。只要谷歌公司坚持经营下去,并且不断创新,我相信谷歌最终还是会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的欢迎。


迈尔:中国政府曾经宣布直销非法。


张忠:那不是直销,被禁止的是传销。将人们组织起来销售,在中国就已经算是一个问题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客户受损,因为他们履行了承诺,而另外一些人却没有。最终,部分人在其中受损。正因为如此,出于社会稳定考虑……中国政府从根子上禁绝了这类交易。据我所知,安利已经重返中国。虽然我对安利重返中国所遵循的经营规则不太了解,但是安利的确回去了。


沃顿知识在线:让我们讨论一下谷歌的在华经历,以及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整体经历。谷歌公司的事端是外资公司一直以来遭遇困难的新表现?还是新情况?


张忠:我以前是研究历史的,站在历史角度,上溯到19世纪50年代,西方列强刚刚敲开中国国门。那时,很多西方公司都有中国梦想。但后来他们很快发现在中国做生意很不容易。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中国文化、人以及做生意的方式,与西方截然不同。中国还是一个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国家,政治体制与西方不同……意味着你想要在中国成功,必须适应当地环境并克服各种障碍。你必须遵守中国法律,并要做很多你在西方国家根本不会做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很容易理解,一些跨国公司发现中国的经营环境与西方国家不尽相同。他们发现在中国做生意很不容易。我认为这种情况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也要看到一些公司,例如通用汽车在美国本土经营困难,但却在中国成绩斐然。如果你知道如何运作并愿意适应,中国还是有机会的,一些公司也实现了他们的中国梦想。


迈尔:一些公司可以,还有一些不行。通用汽车做的不错。但也有人认为德国大众公司做的更好,因为大众已经在中国建了三家合资公司。通用汽车只建了一家大型合资公司,而大众却在中国北部和一汽、在上海以及将在东莞设立合资公司。凭借在华的生产线,大众有可能撼动丰田作为全球霸主的地位。


宝洁公司(Procter & Gamble)在中国经营的也不错。但另外一些公司却遭遇坎坷,例如,法国食品业巨头达能(Danone……被来自杭州的饮料企业娃哈哈着实折腾了一把,达能以违反合同和知识产权侵权为由起诉对方,但一直没有在任何司法程序,甚至是仲裁程序上讨到好处。这里有很多机遇因素,我并不认为存在什么对错或成败的铁定规律。不过是一系列变量在起作用。


张忠:这就好像比赛,显然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存在本土司法优势。这是西方公司必须承认的事实。也要关注跨国公司在华经营环境日趋艰难的现象,如果这一现象属实的话,就应该采取相应行动。


很显然,在华投资的跨国公司,抱怨声在增多。事实上,很多西方公司并没有站出来,发表支持中国政府的措施,敦促谷歌公司重归经营的基本原则,遵循中国法律等等言论—这恰好证明了部分跨国企业对自己在华境遇不甚满意。


根据中国媒体的文字,我认为中国政府对此事还是很敏感的。中国政府与在华外国公司机构沟通,寻找可以改进的领域。很多公司发现,这些年中国市场已经变得有些民族主义了。可以想象,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这个话题对跨国公司来说十分敏感,也会影响到大批中国本土公司的利益。


迈尔:不仅仅是民族主义。还存在对本土企业一定程度的补贴。我相信,在中国,对其本土企业存在一种非正式补贴……在农村地区……有很多政府补贴,例如购买国产大型家电。民族主义之外还有很多因素,让市场环境变得更加严峻。


沃顿知识在线:在中国的非本土企业能否联合起来,共同向政府提出要求或施压,迫使中国政府放松限制,争取更宽松的经营环境?这个办法是否尝试过,还是根本行不通?


张忠:我个人认为,这并非好办法。这对中国企业来说,同样也不管用。中国公司不可能联合起来,公开要求政府,尤其是以一种可能发展为对抗的方式,做什么事。同样,西方公司这样做,也不会奏效。更可能的情况是,通过幕后方式达到目的—借助个人关系并与政府官员谈论长远利益。这可能是对中国政府方面行得通的办法。在中国,公开的对抗很难带来好结果。我认为,这肯定不是绝大多数企业会采取的办法。


沃顿知识在线:你们认为,中(国)谷(歌)之争将会走向何方?


迈尔:很难预测。为什么很难预测呢?首先,正如张忠所说,这是一个战略性行业。我们讨论的不是钢铁、汽车和其他领域。我们讨论的是通信行业,内容,人们所能听到和看到的内容。这些领域政府都特别关注。第二,未来几年里,中国政府会经历人事变动,全体执政人选尚未确定。所以,政策走向也不明朗,两个方向都有可能。政府……在信息控制和对待持不同政见人员等方面可能会更加强硬。但也可能会放松监管。虽然这个可能性比较小,但如果真的放松的话,谷歌的经营环境可能转好,他们肯定会慢慢地重返中国大陆市场的。另外一个未知因素是幕后操作,保全双方面子的安排。你很难预测双方在公众视线以外的行动。


张忠:我认为,新闻审查对于中国政府来说是十分基础的需求,也是十分必要的,不可能为迎合个别公司要求而改变。这种情况绝不可能发生。因此,显然新闻审查将会延续下去并影响谷歌的经营。考虑到谷歌公司已经公开强硬表态,短期内谷歌公司的业绩肯定会受影响—事实上,这一点已经从市场上反映出来了。


好消息是公司股东似乎并不在乎这些,谷歌公司股价并未损失多少。这算是谷歌公司值得庆幸的好事。长期来看,谷歌公司很有可能在中国大陆被边缘化。很显然,如果中国政府有意采取系统性措施排挤谷歌的话,这将会影响中国政府的声誉,毕竟全世界,还有很多跨国公司都在密切关注事态走向。如果中国政府希望事情向好发展,就不该排挤谷歌公司。


另一方面,随着搜索引擎业务撤出中国大陆,谷歌还要在众多领域里与其他公司竞争。虽然有一种可能性是谷歌公司在中国的影响力将被时间淹没掉,谷歌公司被边缘化;但如果谷歌公司能不断创新,研发出功能强大的技术,与其网上业务密切关联,我相信,谷歌终有一天会重返中国大陆,并且能越做越好。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谷歌公司的下一步:新的中国战略?."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14 四月, 2010]. Web. [20 April,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2369/>

APA

谷歌公司的下一步:新的中国战略?.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10, 四月 14).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2369/

Chicago

"谷歌公司的下一步:新的中国战略?" China Knowledge@Wharton, [四月 14, 2010].
Accessed [April 20,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2369/]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