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厂商面对的新挑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面临危机”

最近,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急剧上升,这引起国内制造业的新一轮关注,而在此之前,在中国运营工厂所需的成本已经稳步上升。2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同比增长了8.7%,达到12年来最大增幅。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周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记者招待会上指出,排在第一位的是物价问题……并承认要把2008年消费物价上涨指数控制在4.8%左右并不容易。


 


对于厂家而言,通货膨胀使工厂的运营成本增加,因为原材料、交通运输、能源、劳动力和土地的价格越来越高。同时,通货膨胀率攀高的时机对于企业主来说也很不妙。春节结束后,返厂工人强烈要求加薪。在中国,工人通常在农历新年之后与厂方签订新的雇佣合同。主要商品的价格上涨使他们的加薪要求更为迫切:2月份食品价格上涨了23%,其中涨幅最大的是猪肉价格,上涨了63%之多。


 


工人过年回家时会互相交换想法,谈论新的工作机会。位于浦东的一位要求匿名的美国工厂的厂主说道。这家工厂拥有的35名员工多数来自安徽省。他们返回工厂后,对工资情况表示了强烈不满。有两名[工人]回来就说,你必须给我们涨工资,否则我们就不干了。他们的行为对其他所有工人都产生了影响,他们对我们[下达了]要求加工资的最后通牒,而我最后也不得不照办。以他的工厂为例,从2004中开厂到现在,技术工人的工资上涨了30%-40%,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涨幅在50%左右。由于国内对低水平工人的需求相当旺盛,因此非技术工人的工资涨幅较大。


 


很明显,中国作为低成本制造国的光环正在淡去,因为生产成本的增加、通货膨胀和人民币的稳步升值,使得工厂的运营成本逐渐攀升。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已经离开中国转向印度和越南,尤其是一些台企和港企。还有更多的企业在考虑迁厂问题。


 


上海美国商会(American Chamber of Commerce Shanghai)联合博思艾伦咨询(Booz Allen Hamilton)公司,最近发布了一份名为《2007-2008年中国制造业竞争力》(China Manufacturing Competitiveness 2007–2008)的报告。该报告在对66家制造企业(多数为外企)进行调查后发现,近乎20%的企业计划将其工厂移师别国。按照排名先后,这些国家分别是印度、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离开中国的原因是成本上升及人民币升值。当然,83%的企业,也就是绝大多数企业没有任何要离开中国的计划,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何德高(Ron Haddock)说道,这些企业依然看好中国,但是让人感到忧心的是,有17%的公司已经制订了关于将工厂迁移至其他邻近国家的具体计划。


 


接受调查的企业表示,员工的工资在以每年9%-10%的幅度增长,而原材料成本的每年增幅则为7%以上。何德高认为,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地位岌岌可危。这份双语报告于3月上旬发表,调查对象多数位于长三角地区。


 


齐齐上扬的成本


 


20057月汇率解除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已达15%,舆论普遍认为该幅度还将继续提高。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也反映出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的类似趋势,包括日本、韩国、台湾,以及程度较低的泰国及马来西亚。数十年前,上述国家从低成本、面向出口的经济体开始发展,逐渐发展成为高价值商品的制造国,并在多年内积累了巨大的年贸易顺差,使得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逐步升值。


 


对参与此次调查的66家公司而言,人民币升值是最严重的忧虑,但这不是他们唯一担心的问题,何德高表示,在对中国逐渐失去其竞争优势表示担心的公司看来,首要问题就是人民币升值,其次是通货膨胀引起的商品涨价以及物业和设备成本的增加,第三个问题就是工资上涨。


 


这位来自美国的厂主在浦东的土地租金在四年内几乎翻了一倍。不但工资要涨,而且还要为外地工人安排食宿,这方面的费用也增加了许多,他说道,在工厂附近找一间廉租房作为员工宿舍已经不太可能了。刚开始的时候,浦东的行情是每天每平方4毛钱(0.4元)不是在主要公路附近,而是在小马路附近。现如今则是每天每平方米8毛到1块,是当年的两倍。还有就是伙食费。以前是每人每天6-7块钱,现在要10块钱。这些对我们的影响都很大。


 


受影响最深的是那些劳动密集型以及依赖出口市场的企业,正是这些企业准备离开中国。瑞科(中国)公司(Richco China)是一家生产电子设备用塑料注模部件和其他工业产品的厂家,该厂的亚太区董事总经理特德·霍宾(Ted Hornbein)指出,那些针对劳动力充足、低附加值市场的公司受到的价格压力日益增大。根据我们最近从本地媒体了解的情况,实际上这些公司正在关闭并离开中国。


 


准备离开中国的公司有许多来自台湾和香港,它们也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早到中国开厂的。许多台湾和香港公司是引领潮流者,同时也是低附加值的出口型企业。上海美国商会的制造商商会主席陈天宗说道,他们引领着离开中国或进入内地的趋势。这些公司的大批离去意味着中国经济周期的加速,使得在台湾和韩国需要四十年的经济周期,在中国只持续了不到20年。


 


调查显示,吸引公司迁移的国家反映出遍布全球的商机。印度和越南是迁厂首选,其次是泰国、马来西亚和巴西,参与调查的公司还提到了墨西哥、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罗马尼亚、韩国、俄罗斯及波兰等颇具潜力的国家。


 


这些可选的国家通常可以提供较好的收益,但是它们在市场潜力以及基础设施方面不及中国。何德高表示,印度和越南与中国相比具有一些优势,诸如劳动力成本、部分税收优惠、竞争不太激烈、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及更优惠的公共事业费用。


 


另一个选择就是把工厂迁移到运营成本较低的国内其他地区。有一种趋势是把工厂从这个地区迁移到工人的家乡,美国工厂主说道,我的工人都来自安徽,我听说有些厂家准备在安徽开厂,在上海设立一个营业门市,然后将产品用卡车运来上海,或者从安徽直接出口。

如何引用沃顿知识在线文章

Close


用于个人/用於個人:

请使用以下引文

MLA

"外国厂商面对的新挑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面临危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The Wharton School,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26 三月, 2008]. Web. [29 March,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1603/>

APA

外国厂商面对的新挑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面临危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2008, 三月 26). Retrieved from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1603/

Chicago

"外国厂商面对的新挑战:“中国制造业的竞争力正面临危机”" China Knowledge@Wharton, [三月 26, 2008].
Accessed [March 29, 2024]. [http://www.knowledgeatwharton.com.cn/article/1603/]


教育/商业用途 教育:

如果您需要重复利用我们的文章、播客或是视频,请填写内容授权申请表.

 

Join The Discussion

No Comments So Far